中國計量網 http://www.www.meettree106.com/
中國計量網——計量行業門戶網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 > 能源計量

【管理】我國實現能源“三效” 需要滌凈計量“眼睛”

發布時間:2015-06-23 作者: 來源:中國計量網 瀏覽:2597

一、我國能源計量的發展概況

    眾所周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是我國工業的典型現狀,能源利用方式粗放,浪費嚴重、效率不高的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中國能源利用效率為33%,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僅為30%,分別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0個百分點和20個百分點,所以能耗高是我國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的問題。盡管近年來能耗水平不斷降低,但是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據了解,個別工業企業對原煤、電、油、氣等能源產品的折算系數不規范,或計量、檢測工作不規范;特別是對原煤入廠計量,化驗不及時,出現一些評估值;企業能源虧損不準確,人為因素也占了一定的比例,計量工作人員在能源介質的計量工作中,由于計量不準確從而造成很大的浪費。某些管理人員由于計量手段問題,不能分開計量,有的認為是內部循環而根本不計量。標準不嚴格,有時很隨意地把高等級的產品改制成低等級的產品,從而造成核算的數據扭曲失真,影響了成本決策分析。
    針對我國工業生產現狀以及為了應對我國能源緊張形勢,國家制定了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戰略,并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以加強節能管理,提高資源利用率,走工業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道路。而怎樣才是節能,節能的方法是否科學,節能應采用什么標準,節能的效果如何評估、節能的指標如何考核,這些都必須依靠計量來實現。
    企業的能源計量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將其貫穿于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生產工藝與用能流程、主要用能設備的運行效率、企業用能平衡、單位產品能耗及環境的排放情況監測等,都要依靠科學的管理方法和能源計量檢測手段,通過精確化使工業生產節能降耗,減少污染,提高企業和社會的經濟效益。
   

二、我國能源計量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一方面能源緊缺,另一方面能源消耗高、浪費大、污染嚴重。為此,我國在工業企業中提出了加強產品定額管理和能耗分析,實行定額管理指導下的能源管理體制,以此來考核、評價、分析企業主要產品的能源消耗情況,同時堅持能源消耗波動例行分析制度,適時進行滾動跟蹤和政策落實。但是,我們在調研中也了解到企業在能源計量管理、節能降耗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中型企業雖然普遍重視能源計量工作,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計量檢測保證體系,但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能源計量數據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第二,中小企業能源計量工作普遍比較薄弱、裝備水平低、工藝落后、單位產品耗能高,大多數企業規模較小、技術落后,沒有資金進行節能設備改造,耗能高、污染嚴重、效益低。
    第三,企業普遍感到節能技術、節能產品方面的信息渠道不暢,對一些節能技術、節能產品的可信性、可靠性不了解,使企業在選用節能產品時無所適從,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夠及時提供節能技術方面的信息服務。
    第四,大部分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缺乏熟悉計量工作的專業人員,企業計量管理水平不高,企業迫切需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指導與服務,加強對企業計量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培訓,幫助企業建立比較完善的測量管理體系,特別是建立能源計量體系。
    第五,國家對鼓勵企業進行節能設備改造,淘汰高耗能設備與生產工藝,限制能源利用率低、污染嚴重的小企業缺乏相關政策。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出臺一些強制性的標準,提高企業耗能、環境標準條件,對一些達不到標準條件的高耗能、污染嚴重的小企業強制關閉。
    第六,企業對節能降耗在技術、信息、人才培養、檢測評價等方面有迫切需要,但計量部門也缺乏熟悉能源計量工作的人員及開展能源平衡檢測的技術與設備。
    第七,在調研中企業反映國產的計量儀器儀表質量不穩定,不能滿足能源計量工作的需要,不得不購買進口計量檢測設備。進口設備不但價格高,而且服務不到位、維修不及時,給企業在使用過程中造成許多不便,給企業的計量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第八,部分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對能源計量工作重視不夠,或者僅停留在口頭上,認為能源計量工作是只投入不產出的工作,沒有認識到能源計量工作的基礎保證作用,舍不得在計量方面投入,不同程度地存在分廠、車間等二級以下計量器具配備率低和不能定期溯源的現象。
   

三、應采取的策略

    實施能源計量工程,不是要對傳統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進行革新,而是整合資源、建設和改造各企業各部門的數據庫,這才是能源計量工程的關鍵和難點。所以,必須打破各級政府和部門對能源信息的壟斷和封閉,整合信息資源,重視對信息資源的不斷開發、更新和維護,特別是推動部門能源信息資源向社會的開放,使之發揮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當然就整體而言,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政府對能源計量技術的應用起步較晚,能源計量應用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成熟度不夠。雖然近年來有所發展,但在很多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能源計量”的關鍵是“計量”,而不是“能源”。但不少領導者只是把能源計量當成一種新技術,以為只要投資,有了硬件設備就算建成了能源計量工程。事實上,能源計量最需要的是強有力的統一領導,否則,利益沖突無法協調,標準規范無法統一,系統無法一體化,資源(包括信息)無法共享,重復建設無法避免。因而,把能源計量落到實處的關鍵是在“計量”上,提高能源計量水平的關鍵不在于能源,而在于對政府行為、公共管理行為的“計量”。
    能源計量的發展還離不開良好的法律法規環境。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為了促進能源計量的發展,都制定或修訂了相關法律法規。然而,我國的能源計量立法一直滯后。我國目前能源計量的法律法規很不健全,能源計量的發展也缺乏宏觀規劃,各地能源計量的建設是各自為政,采用的標準各不相同,機構很不健全,作用也很有限,政府對公眾的能源計量和政府對企業的能源計量服務等,尚無職能部門管理?,F行的《節約能源法》雖有規定,但還是難以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統計,從而無法為企業的能源管理和節能工作提供可靠、準確的指導方向,可能造成企業能源嚴重浪費,增加生產成本。由于企業能源的浪費,隨之也會帶來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這些都是制約我國能源計量發展的重要原因。
   

四、我國能源計量的發展前景

    1.制定與能源計量有關的國家標準
    我國能源計量現在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各地存在能源計量系統設置不規范的問題,在實際應用中會帶來很多不便。為了統一作業流程,提高能源計量的實際應用能力,必須清理、確認和制定與能源計量系統工程項目相關的國家標準,實現統一作業,才能確保能源計量的有效施行。
    2.健全能源計量的法律環境
    修訂后的《節約能源法》于2008年4月1日實施。修訂后的《節約能源法》共有4處直接提到了計量,第27條和第74條談到了用能單位要加強能源計量管理,第38條要求集中供熱建筑實行供熱分戶計量,第49條談到公共機構要加強能源計量和監測管理。但能源計量法律規范建設明顯滯后于能源計量的發展,所以與能源計量建設有關的法律法規的立法過程有必要適當加快。
    3.加強節能監測,作為政府對用能單位監督檢查的手段
    全國節能監測管理中心是原國家計委設立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機構,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是我國開展節能計量的最高技術機構。為了配合國家的節能工作,各地要進一步加強在線、動態和遠程校準及檢測技術的研究工作。例如,開展環境污染動態在線檢測與遠程監控系統的研究,將系統地研究煙氣和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在線動態檢測方法,通過數據無線遠程通信或者網絡系統,建立環境污染遠程監控體系,從而真正做到實時監測。
    4.能源計量器具管理不會松懈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能源計量器具的種類不斷增加,能源計量器具的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不斷提高,能源計量器具的準確度也不斷提高。重視能源計量器具的管理工作,讓能源計量器具的配備率、準確度達到相關標準的基本要求,促進能源的合理使用,這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關乎經濟安全、國家安全,未來能源計量器具管理一定不會松懈。
    5.能源計量工程呼喚高級能源計量人才
    目前,能源計量工程需要的高級人才有兩類:一類是有能力駕馭一個較大系統(比如一個城市、一個大企業、或者一個大行業)信息化過程,有重要成就的領導者;另一類是在能源計量理論方面有重要貢獻,為國際學術界公認的學術專家。前者的價值在于他們有可以信賴的經驗,后者的價值在于他們站在能源計量理論研究的最前沿,提出的政策有不容置疑的權威性。我們當前開展能源計量工程的專家,大多是能源計量外圍領域(主要是技術領域)的專家,而不是理論核心領域的專家,他們的知識結構和研究領域與能源計量工程核心問題不一致,他們對國內外能源計量工程情況和國際理論前沿了解不完整、不深入,這種情況導致專家建議缺乏權威性、可行性和可信性。近年來,關系國計民生的一些能源計量分析失準,不得不采取拉“閘”限電,究其原因,重要的一點恐怕和目前中國高級能源計量人才十分缺乏,所倚重的專家知識結構老化、信息化理論水平較低,不掌握全球能源全局情況有關。與此同時,我國的能源計量不可能僅限于企業,開展的能源計量工程將是民心工程,將有更為廣闊的空間需要更多的人才加盟。
    6.生產節能設備的國內廠商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中央號召能源計量先行,不僅找到了推動國家節能減排的抓手,能加快我國建設步伐;更重要的是,能源計量以財政投資為主,還擔當起帶動民族產業的責任。因此,能源計量建設使國內的廠商具備了跨越式發展的條件,具備了躋身世界廠商的條件。
   

五、結束語

    美國歷史學家湯恩比說過一句悲觀的話:“我們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我們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這句話如果說有意義,就在于它讓我們永遠從一個審慎的角度,來理解能源的消耗與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的排放。這兩者有著直接的關系,利用現代化的手段準確計量以感知能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對于我們有的放矢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可以說是最基本的手段。當然,我們還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和敏感,以絲絲入扣的計量精神去實現能源計量中的效率、效益、效能。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培訓通知 培訓通知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
av电影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