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對1
垃圾先計量登記,再壓縮轉運,根據垃圾產生量按比例收取處理費用??北京西站地區垃圾已實現源頭計量收費。垃圾計量收費這種管理模式,目前已經在很多地方試行,有關管理方表示,將在效果評估的基礎上逐步考慮推進生活垃圾計量收費。
(11月29日《新京報》)
甲方:倒逼環境責任,將成多贏之舉
目前,我國600多個城市中,近三分之二的城市為垃圾問題所困擾,堆存的垃圾總量達70億噸,垃圾已侵蝕掉我國80萬畝的土地,其對大氣、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和大量滋生的蚊蠅傳播的疾病,已成為社會的公害。堆積如山的生活垃圾,如果得不到科學、有序的收集、分類、運輸和處理,勢必造成環境污染,危及社會的發展。然而,受困于資金不足、有害垃圾無去處等因素影響,全國各地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已10多年,但效果并不明顯。如此語境下,對生活垃圾實行源頭計量收費,是一種管理創新之舉。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垃圾的收集、分類、運輸和處理,需要大量的資金做后盾,來支持其正常運轉。長期以來,全國大多數城市,垃圾處理系統全憑政府投入資金來運轉,投入渠道單一、處理經費短缺等問題,已嚴重影響到垃圾處理工作的正常開展。因此,垃圾分類應在“征費管理”上破題,本著“誰產出、誰付費”的原則,開征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費,并實行計量收費,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資金嚴重不足、分類正確率有待提高、分類鏈條不暢通等問題。
實行垃圾處理計量收費制度后,市民維護城市環境的意識會增強。對一般市民來講,因為要繳納垃圾處理費,而且“多產出、多付費”“不分類、多付費”,使他們逐漸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前扔垃圾,從來沒有想到它會如何處理,現在要繳費,市民會突然感覺到環境保護離自己這么近。每年繳納的垃圾處理費雖然不算多,但是會讓他們產生“自己污染、自己負責”的意識,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以此“倒逼”市民對城市的環境保護盡到責任。
更重要的是,生活垃圾計量收費,是一種多贏選擇。首先,政府財政負擔會減輕。開征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費,并實行計量收費,將改變政府單一投入的模式。同時,在政府牽頭、全民參與的前提下,逐步滿足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的要求,使城市垃圾處理逐步走上市場化、產業化道路,步入“投入,產出;再投入,再產出”的良性發展軌道,從而推動城市生活垃圾處理體制改革,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垃圾無害化處理產業化運作格局。 湖北 汪昌蓮
乙方:培養良好習慣,“處罰”不如獎勵
減少垃圾的想法是很好的,但也要看到,生活垃圾是不是能減少,其實并不取決于市民自己。多收取費用,也減少不了那些不可避免的垃圾的產生,但卻增加了市民的支出,容易給人產生推卸管理責任的印象。再說了,即使需要減少生活垃圾,也不能只是為難市民。生活垃圾是從各個家庭出來的,卻不是各個家庭自己產生的。生活垃圾中最多的是什么?比如各種花花綠綠的包裝。這些包裝來源于商品,來源于快遞。商品的包裝和快遞的包裝都是“里三層外三層”的過度包裝,市民能減少這些生活垃圾嗎?所以,減少生活垃圾的責任,并不能完全倒逼到市民頭上去。
增加垃圾處理收費,更像是一種懲罰措施。懲罰就會誘發出躲避,肯定有人會為了不交垃圾計量費而偷倒垃圾,那樣的話就成了反面效果。其實培養這類良好習慣,換一種角度,把處罰變成獎勵效果會更好。為了鼓勵市民參與垃圾分類,南京推行垃圾換物已經近4年了。居民可以把家中的可回收物收集起來換取蔬菜、雞蛋等生活用品。在南京,開展“垃圾換蔬菜”的小區有552個。雖然市民用垃圾換回來的蔬菜并不算多,但是大家參與的積極性都比較高。
有人會說,積攢了一個星期的垃圾換回這么少的蔬菜,有多大意義?而實際上,“垃圾換蔬菜”對于市民而言,節省的不僅是幾個錢,更是那種價值的被認同感。拿著家里的垃圾換各種瓜果蔬菜,這體現的是市民的環保擔當。正是由于這種環保擔當的價值被認同了,才有了市民的積極參與。
誰不想生活在清潔的家園里?可是,有時我們也會遭遇生活垃圾的困擾。有的人直接把垃圾丟棄在小區附近,造成蚊蠅的滋生。有的人丟棄垃圾不進行分類,只是圖自己的一時之快。而這樣的丟棄垃圾的陋習,已經嚴重危害到環境與健康。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將家中的垃圾積攢起來,交給垃圾利用部門,一方面紓解了垃圾的擾民現象,另一方面也節約了珍貴的社會資源。能夠用舉手之勞造福社會,市民的榮耀感容易得以提升。
“垃圾換蔬菜”不僅讓民眾得到了實惠,還優化了環境,得到市民的積極響應,在目前的社會道德環境和垃圾處理條件限制下,“垃圾換蔬菜”要比“垃圾多收費”更為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