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物價局去年底一紙通知正式叫停已收取19年的燃氣初裝費。然而,在現實執行中,要讓消費者免交這筆費用卻并不容易。
麥女士購買了廣東省湛江市翠堤灣的一套住房,可近日收樓時,開發商卻強制要收取每戶3000元的燃氣初裝費。開發商的理由是,已向燃氣公司提前墊付了這筆錢。不少消費者都正在遭遇這種尷尬。
與此同時,“叫停令”也引起了燃氣企業的震動和反對之聲:中國城市燃氣協會上書建設部暫緩取消初裝費。此前,廣東油氣商會和多家燃氣企業也一起向廣東省物價局遞交了暫緩停收的建議書。他們的理由是,取消燃氣初裝費將使企業面臨經營壓力,最終導致氣價大幅上漲。
國家發改委曾肯定地指出,廣東省取消管道燃氣初裝費在公用事業(2222.856,-3.12,-0.14%)價格改革與監管的進程中邁出了具有突破性的一步,對全國價格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然而這個備受國家肯定和消費者歡迎的“叫停令”卻在執行中遭遇了諸多障礙。
消費者一紙訴狀廢除了收取19年的燃氣初裝費
“管道燃氣初裝費”事件要回溯到2006年3月。廣東肇慶一林姓女士于2006年3月一紙訴狀將肇慶市物價局告上法庭,認為肇慶市物價局批準小區向業主收取燃氣初裝費不合法。這件事情在媒體的跟蹤報道下鬧得沸沸揚揚,不僅廣東省,全國范圍內的管道燃氣用戶和企業都非常關注。此事雖然最終以肇慶市物價局下文禁止房地產開發商向業主收取管道燃氣初裝費而告終,但事件引起的余波--管道燃氣初裝費的存廢問題卻始終未能平息。
在“業主狀告物價局”一事持續升溫時,2006年12月26日,廣東省物價局下發《廣東省物價局關于規范廣東省管道燃氣價格管理的通知》,通知稱,“各地必須停止以管道燃氣初裝費、增容費、開戶費等名目收取費用。今后,任何單位都不得再向用戶或房地產開發企業收取此類費用”,另外,這份編號為“粵價[2006]297號”的通知中還提到,“燃氣企業維護、更新供氣設施發生的維修費、折舊費以及計量裝置校驗、更換和強制檢定等合理支出均計入燃氣經營成本費用,不得在氣價外另向用戶收費”。廣東省物價局的公開表態,以文件形式表明了“官方立場”??收取了19年的燃氣初裝費在廣東被叫停了。
燃氣企業為生存壓力據理力爭
然而,在記者的采訪中,燃氣企業普遍認為,在目前國內管道燃氣設施建設不足的情況下,初裝費不僅是用戶對城市燃氣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的分擔,而且起著“以費補氣”的作用。在理順燃氣價格體制之前,不應草率取消燃氣初裝費。
廣東油氣商會秘書長梁海珊稱,目前,廣東各地收取的3000元-3500元燃氣初裝費里,實際包括了一部分管道建設費,這部分費用的收取是合理的,因為目前的氣價未考慮管道建設成本。停收燃氣初裝費,將嚴重影響城市燃氣管網的建設。
從廣州煤氣公司的資料中可以看到,2006年4月至5月廣州市審計局對廣州市煤氣公司燃氣建設工程集資費及管道煤氣初裝費收支情況進行了專項審計,審計確認截至2006年3月31日,煤氣公司累計共收取燃氣建設集資費和管道煤氣初裝費180999.02萬元,累計共收到市政府為燃氣建設工程投入資金32542.43萬元,合計213541.45萬元;累計完成氣源設施及管網建設支出201227.88萬元。
由這組數字不難看出,僅靠政府為燃氣建設投入資金是遠遠不夠的。廣州煤氣公司的資料還提到,該公司累計收到的市政府為燃氣建設工程投入資金均為1995年以前形成,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申請政府投入的可能性很小。初裝費的取消將給該公司進一步擴建燃氣網管帶來巨大的融資壓力和經濟負擔。
從事燃氣投資的中國燃氣公司有關人士表示,國內成熟燃氣的企業居民用氣占城市管道燃氣總用氣量的比例不足30%,但占據了城市管道投資的80%,如果沒有初裝費的補償,企業根本無法持續承擔對居民用戶的燃氣供應服務,更談不上投資回收和資本回報,也必然會造成氣價大幅上漲的壓力。
廣東將堅決將“叫停令”進行到底
對于初裝費在燃氣建設方面的作用,廣東省物價局也表示認可。廣東省物價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管道燃氣項目的投資大、回收期長,政府通常采用財政補貼、批準集資或收取初裝費和制定低氣價等方法,扶持管道燃氣事業發展。初裝費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出臺的收費項目,對促進管道燃氣發展和穩定燃氣價格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該負責人同時表示,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以及企業經營體制改革的深入,這項收費的法規政策依據發生了變化,繼續收取已不盡合理。因此,各地必須停止以管道燃氣初裝費、增容費、開戶費等名目收取的費用。停止收取初裝費后,管道燃氣銷售價格將按合理成本費用、稅金和利潤核定,部分城市可能相應提高氣價。
對于燃氣企業要求暫緩執行“停收令”,廣東省物價局明確表示,該政策不會暫緩執行。
“我們出臺這個政策,燃氣企業在短期內肯定會不適應。但從長遠來看,這個政策有利于規范企業價格行為,有利于企業改善內部管理和提高效率,有利于燃氣企業的長遠發展。”廣東省物價局副局長馬壯昌認為,"這個政策并不是說‘好了消費者而損害了經營者的利益’,而是同時兼顧了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停收令”只是一個規范性文件,至于將采取何種氣價形式、確定多高的氣價水平,則將由廣東省內各地物價部門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
馬壯昌表示:“停止收取初裝費是經過近一年的反復調研并廣泛征求各方意見慎重出臺的政策,絕對不是倉促或草率之舉。取消燃氣初裝費是公共產品和公益事業服務價格政策改革的大勢所趨?!睂τ凇叭∠跹b費給會燃氣企業造成經營損失”,他說,廣東省各地在具體制定實施辦法過程中,要考慮燃氣企業的合理成本、費用、稅金和利潤,通過合理定價使燃氣企業獲得合理回報,但同時也要切實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取消燃氣初裝費還有多少障礙沒有清除?
燃氣企業之所以建議暫緩取消初裝費,就是因為相應的燃氣價格形成機制并未出臺。在失去了初裝費這一“補貼”之后,又面臨政府指導定價的較低價格水平,燃氣企業將無法收回運營成本。要使企業打消顧慮,首先應該形成一套完善的價格形成機制,妥善解決燃氣工程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問題。更有專家表示,對于燃氣、供水等公用事業,應該明確政府在管網建設中的投資主體地位:由政府投資建設管網,招標委托企業經營。
對于如何理順燃氣價格機制,廣東省物價局建議各地可采用國際通行的兩部制氣價的計費方式。兩部制氣價由容量氣價+氣量氣價構成,其中,氣量定價是氣源成本、運輸、浪費等環節產生的價格,而容量氣價則主要由城市管網建設費用決定。
據記者了解,目前,國際上各國基本上采用兩部制氣價。有些國家將兩部分費用合并,即“完全成本定價法”收費,用戶無需繳納入網費,但氣價較高;有些國家則是將配送燃氣的管網建設費用與燃氣商品費用分開收取。就容量氣價而言,在法國其占居民氣價的30%。而同樣是容量費,在中國臺灣就叫做作建造成本,每戶一次性繳納一萬元臺幣。
廣東油氣商會會長吳清標表示,目前國內大部分管道燃氣市場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廣州、深圳較早推廣管道氣的地區氣化率仍不足40%,其他推廣較晚的珠三角城市氣化率只有10%左右。如果實行完全成本定價法,市民必須承擔較高的單位氣價,這樣最終可能會因單位氣價過高導致城市氣化速度減慢。
中國燃氣公司的有關人士則稱,在城市燃氣管道企業普遍改制、市場化運作剛剛起步的現階段,不適宜啟動兩部制等定價模式。建議物價部門根據各地城市燃氣發展現狀,明確“初裝費”或“接駁費”等含義,清晰界定其作為城市管道燃氣供應成本組成部分的本質屬性,避免概念混淆和錯誤理解。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姜潤宇則認為,目前,我國燃氣行業還處于燃氣商品化改革階段,而不是市場化改革階段。燃氣行業市場化改革要求有多個供氣商、輸氣管網開放并可以公平接入、燃氣銷售商要多家等條件,但我國目前無論從上游還是下游、從管網建設發展的技術情況看都不具備市場化發展的條件。因此,城市燃氣行業要商品化改革,首先要理順價格機制,做到合理成本與合理利潤相吻合,其次要調整好價費關系,規范和細化接入費的概念,妥善解決建設資金來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