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質量為何“傷”人眼睛 (2005-06-10)
發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
瀏覽:1591
最近,南京一所高校的學生金毅,因為一副眼鏡成了同學的笑料:他半個月前花280元在學校附近一家知名眼鏡店配了一副標價為768元的樹脂眼鏡,自以為賺了大便宜,然而近來卻發現鏡架上的黑色面漆已紛紛脫落,鏡架也有些變形,上課時需要不斷地掰眼鏡腿才能使眼鏡固定在鼻梁上。
半個月不到,一副看起來相當有檔次的高價眼鏡就成了這副模樣,這讓金毅有些郁悶。眼鏡市場究竟誰來規范?筆者在調查中了解到,不少學生和市民表示對眼鏡價格看不懂,對質量更是難以放心。
市場上各類眼鏡的價格,懸殊非常大,少的幾十、幾百元,多的成千、上萬元,種類繁多。記者在南京街頭一家中等規模的眼鏡店看到,“寶姿”“寶來羅”“卡迪奧”等各式各樣的品牌令人目不暇接,價格多在100到600元不等,高的有3600多元。據銷售小姐稱,還有一款頂級的價值14000多元。
廣西南寧某眼鏡批發市場一位做了五六年銷售的女老板透露,一副眼鏡從生產出來到賣給消費者一般要經過這樣幾個主要環節:廠家???地區代表???銷售商???眼鏡零售店。如果要說更完整的一個產業鏈的話,有的廠家還要加入從生產車間到銷售科這個環節,而銷售商這一級也可能還要加入分銷商這個層次。比如一副眼鏡架,成本是50元,到了銷售科那里一副可以加上十幾元,到地區代表、銷售商那兒再加上幾十元,而加得最多的在最終的眼鏡零售店,一般加幾倍是常有的事,多的能加個幾十倍,于是一副天價眼鏡就這樣出籠了。
不光眼鏡價格令人難以捉摸,眼鏡質量也很難得到保證。專家指出,目前眼鏡質量問題主要集中在裝配和驗光環節。
近幾年,在各大城市的街頭,裝修豪華的眼鏡店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不少消費者圖省事,大都選擇在眼鏡店驗光配鏡。然而,由于一些眼鏡店缺少硬件,或者根本不具備驗光條件,直接影響了配鏡質量,嚴重的甚至影響到配鏡者的視力健康。
筆者在江蘇一家著名的眼鏡批發市場看到,由于價格低廉,不少學生從外地專程趕過來配眼鏡。他們在眼鏡店老板的招呼下,為省時間,迅速選好鏡架后,匆匆經過電腦或者人工插片驗一下光,再等一會兒便可以拿到配好的眼鏡。整個過程,從選鏡架、鏡片,到驗光、打磨、裝配,前后不過半小時。
另外,配鏡從業人員的素質也令人擔憂。專家指出,驗光、配鏡質量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視力健康,驗光、配鏡從業人員應具備眼科學、幾何光學、眼鏡光學、加工工藝等多學科知識,然而,不少眼鏡店的所謂驗光師都是一點專業知識都沒有的“土郎中”,要么就是還未畢業的衛校學生。
“很多眼鏡店老板都是在我們廠買的驗光儀器,我們的驗光師教他們如何使用,而他們學10分鐘不到就走了,回去就給別人驗光。根本沒有什么系統知識,都是憑經驗?!苯K一家驗光儀器制造廠的技師告訴記者。
業內專家指出,現在不少眼鏡店根本沒有必要的驗光設備,有的連電腦驗光都做不到,單憑插片,只要當時覺得舒服就行,不少驗光員甚至以顧客戴上眼鏡“頭暈不暈”作為衡量標準。
據說,有一位消費者在一家小店配眼鏡,價格很便宜,配的速度也很快,但拿回家一段時間后發現不能戴了。于是他便質問店家怎么回事,查出他有75度散光后,小店驗光員居然來了一句“哎呀,好像忘了加散光!”
相對眼鏡銷售商來說,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對眼鏡價格,由于信息不對稱,即使消費者大刀闊斧地“砍價”,仍然難免被某些惟利是圖的商家“宰上一刀”;對眼鏡品質,由于缺乏專業鑒別能力,消費者有時會被以次充好的水貨所蒙蔽;對驗光質量,由于沒有合格的專業設備和專業的驗光人員,消費者也經常被誤導。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對于眼鏡市場上出現的一些情況,消費者的權益很難得到實實在在的保障。南京醫科大學眼科醫院院長蔣沁教授指出,眼鏡行業進入門檻過低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設備、硬件不達標,一些眼鏡店缺少必要的驗光技術設備,不少眼鏡店的驗光只停留在電腦驗光和普通插片驗光兩個過程,導致驗光不準確;二是眼鏡從業人員素質不過硬,現在眼鏡店所謂驗光員大部分是從中專、職校等地畢業,而真正成熟的驗光師至少需要3~5年正規院校的專業系統訓練。
因此,蔣沁認為,規范眼鏡市場的核心,應該在于質量問題,必須適當抬高行業的準入門檻,通過培訓等方式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以保證質量。
有關專家還提出,規范眼鏡行業,需要物價、工商、質量技監、消協等多部門聯合作戰。物價部門應對眼鏡市場價格進行合理指導,工商部門適當提高從業門檻,質量技監部門對產品質量進行把關,消協則要對投訴面較廣的質量問題引起足夠重視,并對違規企業進行通報。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防止眼鏡市場的無序競爭,保障眼鏡行業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