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網 http://www.www.meettree106.com/
中國計量網——計量行業門戶網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 > 綜合資訊

銀兩在明朝已是常用貨幣,但為何稅收標準依舊用“石”來計量

發布時間:2021-07-20 作者: 來源: 瀏覽:7753

同明朝的財稅政策相比,二百多年來明朝社會經濟是有長足發展的。從明初建國時使用銅錢交易,到明朝中后期使用銀兩作為主要貨幣,明朝的貨幣政策一共經歷了銅錢——寶鈔(紙幣)——銅錢——白銀四個階段。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鑄造“眾如其文”的洪武通寶。洪武通寶分四等(四種面額),分別是1錢、2錢、3錢、5錢和1兩,銅錢的實際重量也是1錢、2錢、3錢、5錢和1兩,這就是“重如其文”。用現代經濟學的話講,重如其文的銅幣含金量高,是良幣。足值穩定的金屬貨幣往往會成為社會經濟的催化劑。但是明朝卻是一個乏銅的時代,銅錢的供應根本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要。經濟活躍,錢不夠用,放到現在就是通貨緊縮。同時銅錢的重量大,體積大,大額交易、遠程攜帶十分不便。這兩個問題阻礙市場交易,明朝人怎么辦呢?明朝人的選擇是使用元朝遺留下來的紙幣——交鈔。

廣告青島海威茨儀表有限公司發展怎樣?信用如何?盡在企查查!^^企查查覆蓋全國所有市場主體信息,包括企業,個體,社會組織,律所...

上圖_ 中統元寶交鈔雖然元朝國祚短,但其紙幣政策卻穩定而全面,交鈔的價值一直的社會接受范圍內浮動。在巨大的慣性下,明初百姓使用交鈔交易自然而然。但是作為損耗品,交鈔總量伴隨著時間下跌。同時朱元璋也意識到百姓使用前朝紙幣有損大明尊嚴。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下令印制大明朝自己的紙幣:大明寶鈔。大明寶鈔用桑樹皮印制,分為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和一貫六等,分別等同于銅錢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和一千文。由于明朝寶鈔沒有保證金制度,不能兌現金屬貨幣,所以從開始發行就面臨著貶值風險。實際情況也同現代經濟理論預測一樣,寶鈔發行之后價值一路下跌。洪武年間,一石米合寶鈔一貫,到了永樂年間,一石米竟合寶鈔一百貫,足足貶值了一百倍。


上圖_ 大明寶鈔,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我們知道,貨幣的職能之一就是作為財富的貯藏手段。寶鈔價格一路下跌,昨天能買一斗米的寶鈔明天連吃頓飯都不夠,老百姓當然不愿意用。為了維持大明寶鈔的貨幣地位,朱元璋下令禁止民間流通銅幣和銀兩。這種明顯違反社會運行規律的政策當然無法施行,民間交易要么以物易物,要么以絲絹為等價物,要么就是偷偷用銅、銀進行。沒有現代經濟學理論做支撐,明朝根本就沒辦法修復寶鈔政策的種種缺陷。正統年間英宗正式解除了形同虛設的銅、銀禁令,寶鈔退出貨幣舞臺。實際上,無論是元朝的交鈔還是宋朝的交子,都比大明寶鈔成功。但是明朝人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下,癡迷于同天理和人欲作斗爭,遇到問題不找政策原因,就認為人的信仰不足。這種思維模式沒法探尋社會運行的抽象規律,找不到宋元紙幣的成功內因。沒有寶鈔的明朝經濟成了銅錢和白銀的二重奏,小額交易用銅錢、大額交易用白銀成了明朝政府和民間的共識。

廣告成都尚捷便攜式污泥濃度計專注于水質檢測,咨詢熱線:028-86007491廢水處理等場所檢測PH.^^本公司專業提供便攜...

上圖_ 明朝末的銀錠相對于經濟的自然發展,明朝廷的稅收政策卻格外保守。從始至終,明朝的稅收政策都是以朱元璋制定的實物稅收為藍本。如果施行貨幣稅收,百姓就要在稅收時節扎堆出售糧食,糧食價格也會隨之大幅度下跌。若以實物論,就無需顧慮糧價波動帶來的煩惱。同時,朝廷征來的稅收終歸要換做實物,農民賣糧繳稅、朝廷花錢購買實物,兩次商品交換能給商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利潤,同時也隱藏了官吏從中貪墨的隱患。在朱元璋的邏輯中,兩次交易完全多此一舉,直接征收實物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中間商賺差價??缮鐣陌l展并不能被某個人決定,就像強制力無法維持大明寶鈔的貨幣地位一樣,明朝中期的商品化浪潮襲來時,明朝廷只能與時俱進。同樣是取消銅銀禁令的正統年間,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等地,共計四百多萬石的秋米折銀征收。折銀也叫折色,稅收標準依然以實物計量,叫做正色或本色,換算成的白銀被稱作折銀或折色。由于明朝經濟政策過于保守,并沒有在適當的時機引進銀幣。各地征收的稅銀都是散碎銀兩,成色也不一而足。為了能夠順利上繳中央,各地都會將收來的銀兩重鑄,重鑄的銀兩由于體積大,成色好,上面布滿金屬花紋,這種經過政府重鑄的銀元寶就是金花銀,也是各種傳奇小說中常說的官銀。


上圖_ 明代萬歷十二年福建連城縣的清丈歸戶單,“一條鞭法”稅制的實物佐證稅收折銀帶來的巨大便利也是促成萬歷中興的因素之一。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的基礎就是稅收折銀。張居正變法后,僅僅十幾年時間明朝就依仗繁榮的白銀經濟積攢了巨大財富。但令人詫異的是,在稅收大規模折銀的情況下,明朝依舊固執的以實物作為稅收計量單位。官府的賬本里,記錄的依然是每家每戶要收多少糧,而不是多少銀錢。其實站在明朝自耕農的角度看,每次商品交易都會帶來剝削。出售糧食獲得貨幣,使用貨幣購買商品,都意味著商人從中牟利,如果越過商人的中間環節,這種無意義的浪費就能避免。同時,單位面積的土地在正常年景下產量恒定,而糧價要受多種因素影響,不斷浮動。以實物做計量單位能夠最大限度避免糧價浮動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實物充當稅收計量,避免了政府名義上的不義境地,也給自耕農虛幻的滿足感。但微觀角度對每個人都有利的政策卻可能有害于整體。實物稅收折銀存在一個巨大的政策漏洞,這個漏洞是其所有優勢都無法彌補的。實物折銀面對的首要問題就是折納比例,明朝當然沒有現代經濟孕育的期貨交易市場,更沒有各種農產品的報價機構,如何確定折納比例,全掌握在衙門手里。

廣告2021年中級經濟師條件7月已做變更.全新中級經濟師流程如下:①^^確認報考時間;②攜帶有效身份證(復印件)與學歷證書(...

上圖_ 明朝普通百姓的生活場景普遍觀點認為,以農業稅為主的明朝財政是僵硬而不具有彈性的,在面對各種突發事件時所能指望的只有歷年盈余。但實際上,稅收折銀之后朝廷卻可以通過操縱折納比例來獲得微弱財政彈性。翻開《明史》,米、麥折銀比例總是低于市場價,這里面的差價自然多落入了朝廷腰包。同時,堅持以實物作為計量標準還能避免加稅帶來的罵名。但是在明朝的廣袤疆域內,各地發展又是極不平衡的。長江流域以南自宋朝起就是中國的糧食產區,古時民諺說:蘇湖熟,天下足。而黃河以北卻又起到抵擋游牧民族的屏障作用,南方負責生產,北方負責守御,一直是古時中國地緣政治的核心。如何將南方的糧食運往北方,既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這種用途單一,規模巨大的糧食轉運在當時不可能依靠市場力量完成。如果在市場無法承擔南北糧食轉運重任的情況下貿然終斷實物稅收政策,一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廣告「神州租車」新人租車首日0元,第一天租車不要租金,手機下單自助取還,^^立即就能用車,取還車超方便!

上圖_ 明末遼東形勢圖明朝末年的遼東敗局就這種不成熟財政政策釀成的惡果。從南方將糧食經水路、陸路轉運到遼東成本極高,往往路上消耗占到所運糧食的三分之一?!睹魇贰分姓f: “其輸邊塞者,糧一石費銀一兩以上,豐年用糧八九石,方易一兩。若絲綿布帛之輸京師者,交納之費過于所輸,南方轉漕通州至有三四石致一石者。”而稅糧折銀之后,向遼東地區輸送銀兩,再讓部隊自行解決補給問題,朝廷的壓力就要小很多了??蓡栴}是遼東地區根本沒那么多糧食供應部隊。朝廷千辛萬苦送來南方人的血汗錢,竟然成了失守遼東的催化劑。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訂購產品 訂購產品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
av电影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