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
小編翻了翻古代醫藥典籍
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
讓我不禁又多掉了些頭發
那就是
古代藥材計量單位
我國古代醫藥學家
為了準確稱量藥物
發明了許多別致的計量方法
比如:
“一錢匕”
“一字”
“一銖”
……
是不是字都快不認識了
那么接下來
就讓我們一起來扒一扒
1
方
fāng
寸
cùn
匕
bǐ
古代量取藥末的器具,其狀如刀匕。
據稱,古代的“ 一方寸匕”,若裝礦物藥末,約合現在的兩克;裝動、植物藥末,約合一克;裝藥液則約合二點五毫升。
時至今日,我們的一些醫院和藥廠仍然在使用類似于方寸匕的藥物分量工具,用以手工分裝粉劑、散劑和沖劑等。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序例·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中所載:“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為度。”
2
錢
qián
匕
bǐ
以漢代五銖錢幣作為藥物計量工具,撮取時以藥末不落為準,一錢匕約相當于一方寸匕的60%。
3
刀
dāo
圭
guī
古代量取藥末的器具名。形狀如刀圭的圭角,一端尖形,中部略凹略。一刀圭約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唐代崔元略《贈毛仙翁》詩:"度世無勞大稻米,升天只用半刀圭。"
4
一
yī
字
zì
用唐代"開元通寶"錢幣作為工具,抄取藥末,藥末遮住銅錢上一個字的量即為“一字”,即一錢匕的四分之一量。
5
銖
zhū
古代的一種重量單位,漢代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孫子算法》中:“稱之所起,起于黍,十黍為一絫;十絫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6
我們最最熟悉的“斤”和“兩”:
斤和兩的“長胖”過程
從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同是“斤”、“兩”,隋朝早期的重量是東漢等朝代的三倍。
因此,看古代藥方,對計量單位不能一概而論,而應根據不同朝代的重量變化,折稱出實際重量,以免出現誤差。
過去人們常用半斤八兩來形容兩個事物是一樣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原來我們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兩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我們的祖先為什么定為十六兩為一斤呢?
(咳咳,開始講故事了,從前……)
由于六國度量衡不一致嚴重干擾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李斯上奏皇帝,建議廢除六國舊制,把度量衡從混亂不清的狀況下明確統一起來,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許。
李斯開始酌人調查實踐,衡制則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固定下來。
有些物品很珍貴,比如藥材,這些物品所有者會有精確地稱,為了方便使用,所以為二十四銖為一兩,可稱半兩、三分之一兩、四分之一兩,六分之一兩等等。
天平可以將東西分割兩份,那時生產力低下,因百姓多用簡易公正的天平,所以百姓常用的斤為2的四次方,即十六兩為一斤。
(咳咳,跑題了,那我們再跑回來)
雖然我們常說半斤八兩,但是現在的半斤可不等于八兩。
1959年6月25日,新中國國務院發布《關于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將1市斤=16市兩改為十進制。也就是和你想的一樣:
一斤=十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