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編制管理。作業指導書是在標準的基礎上編制的,但應當比標準更加具體詳細,同時應當操作簡單。作業指導書的數量并非越多越好,應當根據標準針對關鍵環節進行編制;作為一種質量管理體系文件,作業指導書應由作業實施人員編寫,以增加實施人員對作業指導書的理解及參與感和責任感。
作業指導書的編制要有嚴格的管控流程,主要包括評審、修改、報批、審批、執行等程序,只有經過層層把控,才能有效保證作業指導書的質量水平,有利于檢測作業指導書的可控性、權威性和可行性。
2.分發與更改。作業指導書經審批通過后,經負責文件實施的管理人員批準,有授權人發放至作業操作者的手中,開始正式執行。作業人員對自己負責的作業指導書應進行妥善保管,放置于易獲取得的地方,并嚴格按照作業指導書從事檢測活動。在此期間,作業人員應當根據標準的變更、儀器設備的變動等實際情況提出評價和發表自己的意見,并按相關程序和規定對作業指導書做出權限范圍內的更改或修訂,并進行作業指導書更改和修訂的控制,保證新的作業指導書能及時代替舊的版本。
3.歸檔和保存。檢測實驗室的作業指導書和其他管理體系文件一樣,實驗室統一歸檔保存,并建立相應的目錄。同時作業指導書一般不對實驗室以外的人員開放。如果特殊原因需要外借的,需按照相關程序辦理外借。
總之,作業指導書的編寫是檢測實驗室確保檢測人員工作質量的重要環節,是質量管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檢測單位必須重視作業指導書的編寫和實施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