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網 http://www.www.meettree106.com/
中國計量網——計量行業門戶網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苑 > 實驗室管理

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和運行中應關注的要點

發布時間:2008-04-02 作者:苗勝利 來源:www.jlbjb.com 瀏覽:4054

安徽省計量測試研究所總工程師  苗勝利

  法定計量檢定機構(以下簡稱機構)通過實施JJF1069-2003《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核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在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和運行過程中提高檢定、校準/檢測(以下簡稱檢測)和服務質量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有一些機構還未能把規范的要求和機構的特點相結合,致使貫徹規范效果不理想。筆者經過對市級機構的考核和調研,認為機構在按規范要求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和有效運行中應關注以下要點,歸納為“六、五、四、三、二、一”。   

  一、認真制定“六項”計劃

  1.培訓教育計劃
  機構在確定從事影響檢測和管理工作的人員所必須的能力時,首先應從教育、培訓、技能和經驗等諸多方面對相關人員提供機會,根據需要并結合實際制定“培訓教育計劃”。計劃的格式沒有統一的要求,重要的是培訓的實施和結果的驗證。通過培訓教育,不斷提高檢測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能力和水平。

  2.量值溯源計劃
  機構開展檢測工作所使用的計量標準和測量儀器設備必須在合格有效期內。因此機構應充分識別在用的計量標準和測量儀器設備,建立計量標準檔案,制定“量值溯源計劃”并實施。保證對計量標準和測量儀器設備按周期檢定(包括送檢/送校、自檢/自校)。

  3.期間核查計劃
  規范7.5.3.3明確規定對計量基(標)準、傳遞標準或工作標準以及標準物質應按規定的程序和日程進行期間核查,以保持其檢定或校準狀態的可信度。規范沒有規定方法和頻次要求,因此機構可以結合實際制定“期間核查計劃”,確定適當的方法和頻次并按計劃實施核查。 

  4.實驗室間比對或能力驗證計劃
  機構應對檢測結果的有效性進行監控,規范7.8.2推薦了幾種監控方法,機構可結合實際和具體的控制對象選擇使用,其中實驗室間比對或能力驗證計劃是實驗室常用的方法。通過實驗室間的比對或能力驗證,不但能評價機構檢測結果的有效性,還可以加強實驗室間的內外交流和溝通。

  5.內部審核計劃
  內部審核是機構改進質量體系及其有效性不可缺少的手段,其目的是檢查質量體系符合規范要求的程度,通過內審,系統的識別,向機構負責人報告質量管理體系存在的不足,為機構質量管理狀況、改進業績、確保體系的有效性提供改進機會。質量負責人和審核組長應高度重視計劃的制定、記錄、審核報告的分發和審核跟蹤的每一個環節。而“內部審核計劃”是指導內審工作,保證內審有效性的重要依據。

  6.管理評審計劃
  管理評審是機構負責人的職責之一,管理評審的對象是機構質量管理體系,該項活動應由機構負責人親自主持。規范5.6已明確指出管理評審輸入和輸出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其目的是在策劃的時間間隔對質量管理體系進行系統的評價,提出并確定各種改進的機會和變更(包括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等)的需要,進而確保質量管理體系持續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因此認真制定“管理評審計劃”、確定評審的時間間隔和評審的輸入內容、參加評審的人員和要求、評審的目的和輸出的要求等是有效實施管理評審的前提條件。   

  二、重視“五方面”的控制

  1.不合格工作的控制
  機構應編制檢測過程、檢測方法、檢測結果“不合格工作的控制”程序,規范8.1.1已明確規定了相關的內容和要求。機構應按程序的要求對不合格工作實施有效的控制,對發現的不合格工作應立即糾正,必要時應采取糾正措施。

  2.原始記錄的控制
  規范7.9已從原始記錄的保存、記錄的內容、記錄的要求和記錄的修改等四個方面對原始記錄的控制做出了規定,機構應按規定的要求首先確定各類檢測記錄的格式,并按文件的管理程序確定記錄的標識和編號。記錄應包含足夠的信息,應清楚記錄檢測結果、數據和計算結果。記錄應是永久不變的,但可根據需要規定各類記錄的保存期限并妥善保管。

  3.文件的控制
  規范5.4已明確指出質量管理體系需控制的文件的類別和文件控制應達到的目的,機構應根據情況自行決定:文件批準、修訂、發放、回收、編號的格式和編號等控制方式。因此,首先要很好地識別需要控制的文件類別,繼而建立現行有效的文件清單,以保證文件使用前得到批準、發放得到控制、使用場所能得到有效版本的適用文件(包括經有效識別后的外來文件),作廢文件從使用場所及時撤回和保留作廢文件的標識清晰等。

  4.糾正措施的控制
  糾正措施是針對已發現的不合格工作原因所采取的措施,目的是為了防止不合格的再次發生,而糾正只是針對已發現的不合格工作所采取的措施。一般情況下糾正可涉及重新檢測或向顧客通報并追回已發出的檢測證書/報告等,糾正可以與糾正措施一同采取,也可以分別采取。當出現了不合格工作后,機構應從人、機、料、法、環等方面著手分析產生不合格的原因并舉一反三,制定有針對性的糾正措施、實施和監控。

  5.預防措施的控制
  預防措施是指為消除潛在不合格或潛在不期望情況發生時所采取的措施,目的是為了防止不合格的發生,也是機構檢測技術和質量管理體系持續改進的機會。因此,預防措施是一項活動的過程,而不是對問題或符合性識別的反應。機構應重視各種信息的收集及時識別和分析潛在的不合格或不期望的情況,制定預防措施、評審其有效性、評價完成的情況及其結果達到預期要求的程度。   

  三、明確四個“管理職責人”的責任

  機構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和運行的重點人是機構負責人、技術負責人、質量負責人和授權簽字人,因此機構對各自的管理職責在體系文件中應做出規定外,按規范的要求還應清楚各自的責任。

  1.機構負責人
  機構負責人首先要樹立牢固的質量意識和法制觀念,應充分認識讓顧客滿意和遵守法律法規是對機構基本的要求。因此,必須采取教育、培訓、會議等方式,使機構的全體成員都能樹立質量意識和法制觀念,并通過制定和實現質量方針、質量目標和管理評審,提供持續改進的機會和所需要的資源。

  2.技術負責人
  技術負責人應比較熟悉檢測機構的技術活動,掌握相關技術活動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法規知識,并能將相關的技術要求傳達到實際工作中去,有能力保證機構的技術活動合法、有效并在不斷完善和改進的基礎上,開拓校準服務,提高機構的檢測能力和服務水平。

  3.質量負責人
  質量負責人應熟悉規范要求和在機構活動中的應用,掌握有關法律法規知識,懂得質量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方法,掌握質量管理體系運行中的一些程序和要求,如內部審核、管理評審、不合格工作的控制、顧客抱怨的處理、糾正與預防措施的實施和驗證等,并能評價這些活動結果的有效性。

  4.授權簽字人
  授權簽字人是機構檢測活動的最終結果——證書/報告簽發的直接負責人,應掌握相關法律法規(包括技術法規)的知識和要求。由于機構的地位和證書/報告的重要性,因此授權簽字人要嚴格履行職責,牢固樹立法律意識和對顧客負責的責任意識。   

  四、做到“三證”齊全、有效

  規范條款6.4.2是對機構用于檢定的計量標準和測量儀器的法制管理要求。用于檢定的計量標準必須具有《計量標準考核證書》、《社會公用標準證書》和計量檢定(或校準)證書,而且必須在有效期內。機構開展的檢定是法制的要求,因此首先應按JJF1033-2001《計量標準考核規范》申請建標和復查考核并取得有效期內的《計量標準考核證書》和《社會公用標準證書》,并在開展工作的同時保證在用的計量標準和配套的儀器設備具有有效期內的檢定證書或校準證書。切實做到“三證”齊全、有效,合法的開展檢測工作。   

  五、建設“兩員”隊伍

  由于機構自身工作的特點和要求不同于其他的組織,機構應建立自我完善、監督和改進的機制,首先要從建設“兩員”隊伍著手。

  1.內部審核員隊伍
  內部審核的重要性本文已有說明,為了有效實施內部審核,通過機構培訓,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內審員隊伍是十分必要的。規范雖然沒有明確對內審員的培訓要求,只強調審核應有經過培訓和具備資格的人員執行,機構可以選擇外部機構提供的培訓教程,也可以組織內部培訓。但作為內審員起碼應掌握以下三個方面的知識:

  (1)懂得規范的要求及其機構應用的實際;
  (2)了解考核的要求;
  (3)熟悉審核程序、掌握審核方法和技巧。
  質量負責人可以通過內部審核過程是否規范、記錄是否符合要求、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對內審員是否勝任審核工作做出判斷。

  2.崗位監督員隊伍
  內部審核由內審員按審核計劃對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符合性、有效性實施的檢查活動是間斷的、不連續的。機構還應選擇部門中熟悉檢測方法和程序,了解每項檢測工作的目的,懂得評價結果的人員擔任崗位監督員,以確保日常連續的檢測活動得到有效控制。   

  六、落實“一個”任務

  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是依法設置或授權建立的,必須全面完成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下達的為實施計量法提供技術保證的各項任務,并自覺接受政府計量行政部門的監督和管理,因此機構首先應明確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下達的工作任務、目的和要求,在實施過程中嚴格依法執行并對實施的結果進行評審和確認,以保證符合工作任務的要求。
  總之JJF1069-2003《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核規范》是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取得政府計量行政部門授權必須滿足的要求。機構只有按規范要求建立具有法定計量檢定機構特色的質量管理體系并保持有效運行,才能確保其為國民經濟和計量監督提供公正、準確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計量檢測結果。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培訓通知 培訓通知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
av电影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