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上海物資管理處(以下簡稱“物管處”)建設的國家級能見度計量檢測實驗室(以下簡稱“能見度實驗室”)通過了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的CNAS認可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的CMA認定。這標志著實驗室具備了按相應認可準則面向社會開展能見度儀檢測和校準服務的技術能力和資質。
據介紹,能見度實驗室隸屬由物管處建設的氣象裝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以下簡稱“檢驗中心”),該檢驗中心還包含國家級氣象計量分站、氣象探空儀檢測實驗室、自動土壤水分觀測儀檢測實驗室、鹽霧腐蝕實驗室等,具備對氣象溫度、氣象濕度、大氣壓力、太陽和地球輻射、土壤水分、能見度等氣象觀測設備及傳感器的檢測能力,以及可開展高低溫、濕熱交變、低氣壓等環境適應性試驗。其中,能見度實驗室是國內首家能見度儀檢測與標校業務實驗室。通過艙內超聲波造霧,可以人工模擬穩定的云霧環境,為能見度儀校準提供高標準的測試環境。
據介紹,以前的能見度儀并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不同設備的觀測數據通常存在誤差。
“國內外的能見度儀器檢測大多放在戶外,能見度500米以下的天氣更是可遇不可求。受刮風、下雨、灰塵等諸多不可控因素影響,檢驗的效率也會變低。”物管處副處長胡平說。
如今,在能見度實驗室的實驗艙里,10分鐘內就能人工模擬出10米以下的能見度環境,30分鐘內能見度又能迅速上升到10公里以上。艙內一次能同時檢測8到10臺儀器,從檢測到報告出爐大約只需花上兩天時間。
在檢測精度方面,實驗室對1.5公里以下的能見度校準相對誤差控制在10%以內,1.5公里到10公里的能見度校準相對誤差在20%以內。
構建科學合理的實驗室管理體系是不斷提高實驗室能力建設的關鍵。2018年,物管處深入調查實驗室的運行情況,按照CNAS和CMA對檢測校準實驗室的能力要求,初步建立了一套適合氣象裝備的實驗室管理體系。
之后,經過近兩年的運行與持續改進,不斷完善人員管理、設備管理、樣品管理、監督檢查機制等方面,完成全套管理手冊和40多個程序文件的編制,規范環境監控、人員監控、合同評審、樣品管理、檢驗檢測等工作流程。同時,通過管理體系建設,建立并完善了人員能力、儀器設備、標準規范等技術檔案,統一了原始記錄、檢測報告的格式及編號規則。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5-04-21
2025-04-11
2025-03-27
2025-03-12
2025-03-04
2025-02-21
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