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網 http://www.www.meettree106.com/
中國計量網——計量行業門戶網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 > 熱點聚焦

屬地管理后縣級計量技術機構改革和發展探討

發布時間:2017-12-12 作者: 來源:中國計量雜志 瀏覽:5893
屬地管理后的縣級計量技術機構發展一直是眾多計量人關注的問題,雖然目前的發展的道路很曲折,但發展前景是光明的。對于未來,我們堅信,只要積極改善管理機制、提高人員素質、加大資金投入、拓展檢測領域、增強自身實力,也將會擁有自己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在將來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縣級計量技術機構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體制、機制不健全,缺乏活力和發展后勁,跟不上新形勢的發展

  縣級計量技術機構多由政府計量行政管理部門依法設置,基本都是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帶有比較濃厚的行政色彩,在人、財、物的管理上也是依據政府機關的管理模式,管理體制比較僵化,大大制約了縣級計量技術機構的發展。平時注重業務收入,不夠重視檢定質量,質量體系運轉形同虛設,干部能上不能下、人員能進不能出;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職稱聘任靠論資排輩;檢定能力低、服務水平差等,影響機構工作人員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

  2.人員少、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高端技術人才匱乏

  人員數量少、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是當前縣級計量技術機構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大多數人第一學歷在大專以下,全日制本科生略有幾個,全日制研究生則寥寥無幾,而且現有人員缺乏危機感、責任感和緊迫感,主動學習、更新知識的積極性不高,缺乏創新意識,業務開發能力較差,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搶占計量校準市場的力量薄弱。福建省縣級所編制大部分都是8人左右,大的市縣編制才達15人左右,由于編外人員待遇問題又留不住學歷較高的編外檢測技術人員,人員問題嚴重制約了新項目的發展開拓能力。

  3.基礎設施薄弱,技術機構競爭力相對較差

  大多數縣級計量技術機構建標數量少,檢測設備相對陳舊,更新周期長,技術能力滯后于經濟發展,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大部分計量技術機構的計量標準還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建立的衡器、血壓計等老六項計量標準,承檢能力、服務能力、應變能力、競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受到限制,不具備專業特色,檢測手段落后等,嚴重制約了其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多年來,上級財政對縣級技術機構投入嚴重不足,部分落后的縣級技術機構只有有限的經費保證人員工資和必需的辦公開支,根本無力投資更新設備、擴充發展新項目。

  二、屬地管理后縣級計量技術機構的發展方向

  1.加大改革,加強合作和宣傳,為推動計量事業發展奠定基礎

  (1)加大改革,創新思路

  由于縣級計量技術機構長期在舊體制下生存,一些僵化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已經在一些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形成思維定式,因此,縣級計量技術機構要謀求生存與發展,首先必須做的就是要大力實行改革,或者說要最大限度地進行機制改革。我們必須突破固有的各種束縛,向國內具有雄厚技術基礎、經濟實力和人才優勢以及先進管理理念的著名校準集團學習,借鑒他們科學的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經驗和激勵機制,在新的發展、新的機遇中做好一切準備,進一步改善內部條件,壯大自身能力,實現自身的發展目標。

  (2)加強合作,促進發展

  由于縣級計量技術機構基本沒有開展校準項目,現階段校準市場已經全部放開,民營的校準機構與我們相比有校準項目全、服務態度好、校準完成時間短、校準費優惠等特點,各縣市非強檢項目業務會慢慢萎縮。各縣市計量技術機構應該認識到民營校準公司對我們的威脅,每個地區的縣級計量技術機構應該利用現有的檢測資源在中心縣市共同投資合作成立一家校準總公司,在各縣成立校準公司的分支機構,統一規劃各縣市發展的項目。各縣將檢定業務和校準業務分開,各縣市計量技術機構主要負責本縣市的強檢工作,校準公司主要開展非強檢計量器具的檢定和校準工作,實行獨立核算的公司化運作,來應對國內外校準公司的競爭。

  (3)加強宣傳,提高知名度

  近年來,雖然質監部門和各級政府逐漸加大了對計量的宣傳力度,但相比之下仍然相差甚遠,由于計量處罰力度不大,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薄弱,計量違法案件仍時有發生。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計量作弊的技術手段也日漸提高,嚴重地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因此,用電視專題片、公益廣告、懸掛條幅、網站、微博、微信、手機信息等載體,積極開展計量法律法規的宣傳,提高人們的計量防范意識,成為當前計量工作的重中之重。

  2.加強培訓,提高素質,健全機制,為促進計量事業發展提供動力

  (1)加強技術培訓,提高人員綜合素質

  要大力提倡科技興檢、人才強檢、規范促檢的戰略。計量檢定工作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計量檢定人員業務技能直接關系到量值的準確可靠,加強技術培訓,增強人員素質是目前計量工作的當務之急。一是加大培訓投入。每年培訓投入要占檢測業務收入3%以上,采取內部培訓和外出學習等多種方式,培訓好現有在崗的技術人員,并為每個工作人員建立業務技術檔案,建立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并定期考核。二是要多渠道引進技術人才??梢詮拇髮W畢業生中擇優錄用高素質的專業檢測人才,也可以外聘省級技術機構、大型企業、高校或科研單位的高技術人才進行業務技術指導。三是要制定長、中、短期的人員培訓計劃,使人力資源再生。要大力提倡和鼓勵廣大員工不斷學習業務知識,積極參加各種業務培訓,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檢測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業務素質,使得本科學歷不低于80%,中級職稱人員比例不低于60%,高級職稱人員比例不低于30%,以適應新時期技術機構發展的需要。

  (2)轉變思想觀念,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

  機構的生存發展之根本在于管人,管人的關鍵在于用人、育人,而管人、用人、育人的關鍵在于做人,先做好人才能再做好事。技術工作靠德維系,靠技術支撐。所以在用人和育人的標準上必須堅持先做人后做事的原則,建立起獨具魅力的單位文化。這樣才能使機構形成凝聚力,才能擁有一支“勤奮、嚴謹、務實、剛毅、拼搏、柔韌、獻身”的高素質員工隊伍。

  (3)深化機制改革,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

  建立與工作崗位和績效相適應的分配制度,形成能上能下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工作熱情,建立健全以收入分配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激勵保障機制。

  一是要打破身份限制,真正實行聘用制;員工實行雙向選擇,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定人定崗,使每個人都有責任感和危機感,建立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人用人機制;實現用人的方式從固定轉向合同、從身份管理轉向崗位管理。

  二是通過建立健全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自主靈活的薪酬分配激勵機制,即引進崗位薪酬制、獎金制等形式,在分配上按崗定酬,按績取酬,能者多勞,多勞多得。

  三是健全以實現自身價值、追求事業發展、提高社會地位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激勵機制,即通過價值激勵、政治激勵、輿論激勵和情感激勵,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使廣大員工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3.加大投入,完善設備,加強執法,為計量事業的發展提供保障

  (1)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競爭意識

  在內部管理上,為了體現技術機構的責、權、利,既要搞活又要管好的原則,技術機構要追尋創新機制、競爭機制,不斷改變工作作風,實行用制度約束人的管理方式,改微觀管理為宏觀管理,改傳統管理為制度約束,改集權管理為放權自覺,改人事任命為競爭上崗??h級計量技術機構要爭取通過國家實驗室CNAS認可,實現縣級計量技術機構的正規化、規范化管理,還應進一步強化質量意識,按照機構的現有狀況和發展目標,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合理設置機構,明確責任分工,使計量檢定、校準和檢測管理趨向自動化、系統化。

  進一步提高廣大員工的質量意識和素質,要以過程控制為主線,以市場需求為動力,以顧客滿意為目標,構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使縣級計量技術機構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加大資金投入,提高檢測能力

  縣級計量技術機構基礎設施落后和裝備老化問題是一個突出問題,沒有先進的設備自然也就沒有高的檢測能力,更談不上拓展新的檢測項目,每個縣市基本都未開展校準項目。加大資金投入成為當前縣級計量技術機構發展的當務之急,一是由技術機構通過自身業務收入提取不少于20%比例作為發展資金;二是爭取地方政府的財政扶持;三是爭取省、市局的財政支持;四是縣縣加強合作,共同投資發展投入大的計量強檢項目,如電子汽車衡、醫用三源、燃氣表等計量項目,既減少各縣投入成本,提高計量標準利用率,又可增加各縣業務收入,提高各地強檢計量器具受檢率;五是利用社會資金,多渠道籌資建立校準項目,實行共同投資、利益共享原則,進一步拓展校準領域。

  (3)加大執法力度,提高檢定受檢率

  計量執法一直是質量技術監督工作的瓶頸。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執法工作在計量檢定過程中的不到位,造成部分強檢計量器具漏檢、未申請檢定、超周期檢定、依法管理的計量器具未按規定檢定、定量包裝商品缺斤少兩等問題都未能得到有效查處。因此,加強計量行政執法工作,特別是要加強與民生計量有關的三表、出租車計價器、貿易結算用電子秤、天平、眼鏡店計量器具等與老百姓健康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計量執法工作,對于依法促進計量檢定工作,提高計量地位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綜上所述,屬地管理后縣級計量技術機構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但是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對于未來,我們堅信,只要積極改善管理機制、提高人員素質、加大資金投入、拓展檢測領域、增強自身實力,縣級計量技術機構必將擁有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在將來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成為政府放心、企業需要、百姓信任、社會贊譽的新型的計量技術機構。

本文刊發于《中國計量》雜志第11期 作者 福建省福清市質量計量檢測所 陳國文

雜志訂閱電話:010-64297182  投稿咨詢電話:010-64297183 投稿郵箱:chinametrology~263.net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訂購產品 訂購產品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
av电影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