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網 http://www.www.meettree106.com/
中國計量網——計量行業門戶網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科研動態

宜春鼓樓:我國現存最早的地方天文臺 (2004-08-13)

發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北京晚報 瀏覽:1621
鼓樓、天文臺,對于每一位宜春市民以致來過這里的人,都可以說是耳熟能詳,因為這里有著厚實的華夏文化底蘊。經專家鑒定確認,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方時間天文臺。有專家進一步考證,它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地方天文臺。   駐足在這座距今已有1050年歷史的樓臺前,令人不由生出感嘆。它占地面積780平方米,臺高5.5米,臺上建有兩層高樓,樓寬23.3米,長11.8米,高12.8米。樓的屋脊順南北向,為抬梁式實木構架,歇山重檐。緊靠主樓的東北和東南兩翼又各伸出一平臺,為觀天臺,臺長19米,寬7.4米,襯托著主臺的氣勢。歷經千年滄桑,歲月輪回,在秀美的江南宜春能保留這樣一座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為旅游者增添一道獨一無二的景觀。   據史載,宜春古稱袁州,鼓樓又稱譙樓。袁州譙樓建于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54年),是時任刺史的劉仁瞻所建袁州府署的一部分,也是袁州城西大門門樓,用于觀天象、報時辰、察火患。到了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知州滕強恕將此樓“稍新”,添置了銅壺、夜天池、日天池、平壺、水海、影表、定南針、更籌、鐵板、鼓角等,設陰陽生輪值,從而全面建成集測時、守時、授時于一體的地方天文臺。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3年),譙樓遭遇火災,知府范欽等人迅即下令重修。之后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譙樓又不斷進行了加修,不僅舊貌添色,還增添了新的內容,“額其迎曦,祀袁天罡于其上。”同知李瀚并鑄造銅璇璣于觀天臺,發展了宋代天文臺功能。此后,清康熙、乾隆、同治年間,袁州知府們都對譙樓進行了修繕和利用。乾隆三十八年,時任上高邑令的浙江嘉興進士沈可培,曾作詩詠贊“袁州更漏瑞州春,物候能知氣象新。一樣茆崗龍洄水,早潮晚汐更含神?!鄙细呔嘣莩怯?00余里,可見當時袁州譙樓授時工作仍遠近聞名。直到清末,由于機械鐘表業的發展和普及,古老的漏壺計時已相形見絀,再加上連年不斷的內憂外患,地方當局沒有財力更新設備,袁州譙樓才逐漸衰敗。到20世紀民國初年,臺上各種儀器設備一一失散,功能殆喪,敝舊凋零,這座高臺開始靜靜地見證歷史。自此,當地人們便以懷舊的心情統稱其為鼓樓。古、鼓同音,古時擊鼓報時的聲音在宜春人民心底猶存。   1983年,江西省文化廳為保護這座具有極高歷史價值的遺址,撥出??罱o予維修,使鼓樓主體基本恢復了舊有面貌,成為宜春一處歷史景觀。但因財力所限,原遺址的儀器未能修復。1992年,宜春市博物館與原江西大學合作,對鼓樓課題進行了考證和研究,并得到省科委的重視,下達了《袁州譙樓???我國現存最早的地方時間工作天文臺》項目任務通知書,撥給了專項經費。課題組成員歷時兩年多,先后赴多個相關城市調查,查閱了大量史料,建立了八萬余字的卡片資料,在古天文臺遺址實地更是逐項細加考證。1994年9月,江西省科委鄭重邀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薄樹人教授、北京天文館館長陳曉中研究員、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徐伯安教授、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李東明教授、南京大學天文學系盧央教授及省內專家學者20余人來宜春,請專家們最后論證,并召開了科研成果驗收鑒定會。與會人員一致簽字通過了驗收,權威性地確定宜春袁州鼓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地方時間天文臺。2000年10月,它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宜春撤地設市后,隨著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古天文臺的歷史價值更加凸顯出來。當地文化局領導與文博所專業人員多方奔走,積極籌備對這座歷史遺址進行全面維修,做了大量細致地工作,在各級政府支持下,終于如愿以償。配合對老城區的改造,這座古天文臺于2003年底開始進行整體修復,今年10月即可對外開放。根據“整舊如舊”的文物維修原則,修復后的古天文臺將原汁原味地保持歷史面貌,恢復銅壺滴漏、鼓角、銅璇璣、影表、渾象等物。與此同時,以鼓樓為中心建成一個占地20800平方米的天文廣場,連接素有“宜春南京路”之稱的鼓樓路商業步行街,充分發揮旅游、購物、休閑、科普多重功效,成為宜春一大人文景區。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培訓通知 培訓通知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
av电影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