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問題》主要討論了現象與實在、物質的存在、物質的性質、唯心主義、認識的知識和描述的知識、論歸納法、論我們關于普遍原則的知識、先驗的知識和如何可能、共相的世界、論我們關于共相的知識、論直觀的知識、真理和虛妄、錯誤和或然性意見、哲學知識的范圍和哲學的價值等內容。
《哲學問題》一書的部分內容,對于計量工作有著重要的思想意義。計量工作者都相信多次測量結果的平均值與真值的差距不大,這是為什么呢?這種信念僅是過去經驗的盲目產物呢, 還是一個可以驗證的合理的信念呢?羅素說“經驗已經向我們指明:到目前為止,這便是我們預期下次會有同樣的序列或并存的一個原因了”,“但是我們所處的地位并不比脖子出乎預料被絞斷的小雞要好些”,這是因為“過去的一律性形成對于未來的預料, 這是一回事, 預料的有效性問題提出之后, 究竟還有沒有什么合理的更具使這些預料可以有分量, 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一律性“過去一直是有效的, 那么是否我們有任何理由可以假定他們未來也永遠有效呢?”答案在于“或然性”,也即測量具有或然性。羅素在論歸納法中給出了歸納法原則的兩個部分“(甲)如果發現某一事物甲和另一事物乙是相聯系在一起的, 而且從未發現他們分開過, 那么甲和乙相聯系的事例次數越多,則在新事例中(已知其中有一項存在時) 他們相聯系的或然性也便愈大。(乙)在同樣的情況下, 相聯系的事例其數目如果足夠多, 便會使一項新聯系的或然性幾乎接近必然性, 而且會使它無止境地接近必然性。”
對于測量而言, 則上述歸納法
(甲)測量人員發現測量結果均值和被測量真值是相聯系在一起的,而且從未發現他們分開過, 那么測量次數越多, 則新的測量結果均值與真值相聯系的或然性也便愈大。
(乙)在同樣的情況下,測量次數如果足夠多, 便會使新的測量結果均值與真值的聯系的或然性幾乎接近必然性, 而且會使它無止境地接近必然性。
所以,根據羅素的哲學,就能夠從思辨的角度解釋計量工作中多次測量的原因。羅素還指出“歸納法原則不能夠僅憑經驗來反對”,“也同樣是不能憑經驗證明的”。
羅素從哲學角度告訴我們“科學上的普遍原則, 例如對于定律的支配力的信仰、對于每件事必有原因的信仰, 都和日常生活中的信仰一樣, 是完全依靠著歸納法原則的?!倍摇胺彩歉鶕涷灦嬖V我們有關未曾經驗過的某種事物的知識, 就都是基于一種既非經驗所能肯定的, 又非經驗所能否定的信念”。
因此, 對于計量工作中的不同觀點,不能僅憑經驗來肯定或否定,而需要通過演繹法進行詳細的論證。
本文刊發于《中國計量》雜志2013年第3期 作者: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 崔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