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網 http://www.www.meettree106.com/
中國計量網——計量行業門戶網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文化 > 計量科普

時間計量與歷法

發布時間:2020-07-13 作者: 盧敬叁 來源: 瀏覽:19572

2020農歷庚子鼠年是閏年,“閏四月”,全年共有384天。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里涉及物候學的計量精確計算,今天來聊聊時間計量與歷法。


一、時間計量在歷法中的重要意義

寒來暑往是人類最直接的時間感受,從通過感官來判斷季節變化,到學會用數記錄月亮圓缺,進而發展到根據太陽和月亮、星星移動的位置規律等,逐步形成了最初的天文歷法知識,即年歲、季節和物候月。我們的祖先觀察日出、日落、月亮和星辰,進而推算一年的長度,這些從氏族社會就開始了。其后,黃帝創立了度量衡及里、數五個量。黃帝的后繼者堯命羲氏與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動規律制定歷法。由于一年的長度與月的長度不是整數倍,就采用置閏月加以調整。舜時對各部族的歷法和度量衡作了協調統一。計量與歷法不可分割,其相互作用具有深遠意義。
在我國,年歷的記載歷史悠久,從出土的原始社會陶器殘片上繪制的日、月、山,日出、日沒以及把太陽在星空背景上繞一周的圖形,均勻分成12等份圖案的分析,我國歷法起源于遠古的氏族。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有了春夏秋冬等四季的記載。從先秦的天古歷到太平天國的天歷,約出現過近百種歷法,充分展現了我國勞動人民對天體研究和時間計量的科學方法。而且歷代歷法要素的準確度在當時都具有極高的水平,是我國歷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巨大文化財富。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1年開始編輯年歷,1964年完成。1958年又編算完成200年年歷(1821年至2020年),內容包括公歷、農歷對照表及節氣、日、月食等內容,為我國出版印刷日歷提供了正確的資料。準確的年歷也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參考書。


二、我國古代歷法的制定和時間測量

什么叫歷法?簡單地說,就是人們為了社會生產實踐的需要而創立的長時間的計時系統,也就是對年月日的安排。
時間計量單位和長度、重量一樣是人為規定的。但是實踐證明,利用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的自然現象變化規律,作為天然的時間單位尺度,對計量時間將會帶來極大的便利。因此,時間計量與歷法相結合,便形成了一套自然的計量單位。如“日周于天,一寒一暑,四時備成,萬物畢改,攝提遷次,青龍移辰,謂之歲”,四時即四季?!霸乱挥?,謂之一月”,“凡日一出沒,謂之一日”。日常生活中,人們接觸最多的自然時間單位是“日”,但以日計時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于是便出現了將日分成10時辰、12時辰和15時辰等。
中國古代普遍采用的是一日12個時辰的計時制度,當時的計時器是漏刻。這一計時制度早在史前時期開始萌生,至西周形成。漏刻以百刻分晝夜,冬至晝漏40刻,夜漏60刻;夏至晝漏60刻,夜漏40刻;春秋晝夜各50刻。漏刻與圭表計時相結合,直接促成了日用計時和科學計時體制的建立。圭表是最古老、結構最簡單的一種天文儀器。古人很早就觀察到直立的標桿,影長隨著太陽的位置不同而不斷變化。觀察日影方位的變化,就可以逆推太陽的空間方位,從而得知相應的時刻。用桿影測定中午的時刻其準確度很高,是古代用來校準漏刻計時的主要方法。

三、24節氣放在公歷中會更方便

在一年的時間計量中,24節氣就好像圍繞太陽種的24朵花,給歷法增添了無限的光彩,科學地指導著人們的耕作與生活。
24節氣的設計是我國文化中的專利,從秦漢時代就把24個節氣的名稱確定下來了。24節氣的設計是科學的,也最適用我國農業生產。24節氣的確定是按地球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并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每24小時還要自轉一次綜合考慮的。地球在公轉時軌道面同赤道面一致,有傾斜角,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不同,太陽直射在北緯23.5度時為夏至,太陽直射在南緯23.5度時為冬至,直射在赤道上時對應秋分和春分。一年就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劃為4段,每段再分6小段、每小段約15天。也可以說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一周是360度,每15度設定一個節氣,一年就有24個節氣。從名稱的含義上我們可以看出,反映四季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8個節氣;反映氣溫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5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等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等4個節氣。
按照地球圍繞太陽轉確定24節氣來看,節氣是依據陽歷設立的??墒俏覀儾楣潥鈺r卻是在陰歷中找到的,這就給人們一個印象,節氣是陰歷的而不是陽歷的。這是為什么呢?這是我國以前傳統使用陰歷,可陰歷是以月亮圓缺變化為依據的,并不能完全說明氣候冷暖變化,這對指導農業生產并不方便??墒且霉潥庵笇мr業生產,還得把每年的節氣在陰歷日歷中印出來,才能有實用價值。因此,我們就將節氣添加在陰歷日期中,使許多人以為節氣是陰歷的產物。
現在用的公歷(陽歷)是國外傳進來的,沒有24節氣。24節氣是根據我國實際地理位置設計的,節氣標注在陰歷里可以說是我國人民的文化財富。按照時間計量的觀點,24節氣是根據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關系確定的,把24節氣加印在陽歷中,對我們更加適用。

鏈接:

古代度量衡單位趣談

變與不變——談量天尺

秦朝的度量衡法制

從對“量”的認識到“測量”

度量衡故事:廉頗一餐吃1斗米、10斤肉

精美的度量衡標準器——新莽銅嘉量

度量衡故事:古人力氣有多大!

新中國頒布的第一批計量檢定規程

國家計量檢定規程的變遷

度量衡的經典著作《漢書·律歷志》

丈量世界的人體之尺

淺說古代計時文化


本文原刊發于《中國計量》雜志2014年第4期(有刪減)作者: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  盧敬叁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培訓通知 培訓通知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
av电影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