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丟垃圾得交錢,分得越不好交得越多?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垃圾分類”已經成了全民關注的熱詞。與垃圾分類同時提出的垃圾收費政策,在2020年上半年,也悄然有了新動作。當垃圾分類這個概念逐漸從媒體所報道的“新時尚”向“常態化”轉變,計量收費、分類計價制度便成了國內垃圾分類的主戰場之一,各省市正努力創新垃圾處理收費模式,生活垃圾全面收費的時代即將到來。
國內的垃圾收費早已有之,十幾年來,我國普遍流行的垃圾收費模式為隨水費征收和按戶征收,而讓城市不得不向垃圾收費精細化轉變的,則是“垃圾圍城”的困境。美國、英國、德國、韓國、日本等國的部分城市早已采用垃圾計量收費制,此次國內將其與垃圾分類結合推進,“收費”+“分類”體系或將成為新趨勢。
本文共3321字
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產生者付費”
各省市生活垃圾收費制新動態速遞
2018年7月,發改委發布《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在2020年底前,全國城市及建制鎮全面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鼓勵各地創新垃圾處理收費模式,提高收繳率。
2019年6月2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規定按照產生者付費原則實行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結合生活垃圾分類情況,制定差別化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標準。
如今,各省市陸陸續續都將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提上日程。距離2020年底還有6個月的時間,截至目前,全國各地都有哪些新動作?
全國各省市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進程
1
2020年6月24日
《江蘇省城鎮生活垃圾處理收費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在網上公開征求意見
意見中有關生活垃圾收費制度三個要點值得關注:
“污染者付費”原則:個人也應繳納生活垃圾處理費
垃圾處理實行分類收費:定額收費與按量計費相結合城鎮居民及納入城鎮暫住人口管理的居民:按戶或者人為單位定額收取;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根據用水量、燃氣消耗量或者垃圾產生量等實行計量收費。單位:按在職職工人數、經營、辦公場所面積等定額收取或者按照垃圾產生量計量收費。
差別化收費制度:混合垃圾多付費、分類垃圾少付費按規定分類、回收和就地達標處理生活垃圾的,可減收一定比例的處理費。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建立超量加價收費機制,對超過核定基準量的垃圾提高收費費率。
2
2020年6月11日
浙江省生活垃圾治理攻堅大會召開,會上提出,浙江將按照“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逐步推進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建立差別化收費機制。
實現計量收費,首先要實現精準計量。垃圾分類工作浙江已經走在全國的前列,在生活垃圾細分領域,也探索出不少好經驗。比如“余杭模式”的虎哥環境公司,可以把生活垃圾細分47種之多,就金屬,就可以細分出鐵、銅、稀有金屬等。
3
2020年5月1日
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確,將按照多排放多付費,混合垃圾多付費、分類垃圾少付費的原則,逐步建立計量收費、分類計價、易于收繳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加強收費管理,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規定繳納生活垃圾處理費。
4
2020年1月2日
重慶市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市將修訂《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費征收管理辦法》,探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處置“按量收費”和“分類垃圾少付費、混合垃圾多付費”的差異化收費制度。
自18年開始,山西省、福建省福州市、上海市、四川省、廣東省、海南省、陜西省西安市就相繼發布了有關垃圾分類收費的通知,計量收費作為垃圾處理收費制度革新的下一個方向,明確體現在了各省市的通知及規劃之中。
臺北、香港在實現垃圾分類收費的道路上要走得更遠些,均采用“隨袋征收”模式向垃圾宣戰。根據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提供的案例顯示,臺北2000年開始實行“隨袋征收”政策,人均垃圾產生量從0.69公斤/日持續下降到2016年0.37公斤/日;香港也已啟動立法程序,ECO(“E for Education”,教育先行;“C for Community support”,社區支援;“O for Outreaching assistance”,外展協助)三步推進政策落地。
抑制與激勵并舉
國際普遍流行的垃圾計量收費制
什么是“垃圾計量收費制”?
國際普遍流行,在國內是否“南橘北枳”?
這個“量”該怎么計?
“費”該如何“收”?
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探索中,這些都是問題。
所謂“垃圾計量收費”,即根據居民產生垃圾的多少及分類程度收取一定的垃圾處理費。美國、英國、德國、韓國、日本等國的部分城市早已采用垃圾計量收費制,具體實施形式各有不同,按容器收費、按質量收費、按垃圾袋(券)收費……
在垃圾分類上做得最為細致的日本,產生了5種常見的垃圾收費類型:單一計量收費制、累進計量收費制、定額收費制、定量免費制、補助組合收費制,但94%的城市都選擇單一計量收費制,簡而言之,就是丟一次,稱重一次,付費一次。
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日本的垃圾分類在國家層面并無統一標準,為了推動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日本許多地區都采取了抑制與激勵并舉的措施。以靠垃圾“致富”的上勝町為例,在抑制性方面,上勝町于2003年宣布啟動“垃圾零廢棄(Zero waste)計劃”,垃圾分類種類多達45種,針對普通垃圾分類,回收商會收取額外費用。在激勵性方面,針對高質量分類垃圾,回收商提供折扣甚至出錢購買。此外,上勝町還推出了積分獎勵計劃。每次正確分類特定垃圾可積1分,滿30分可領取清潔劑、制定垃圾袋等,滿50分可兌換商品券、電池、燈泡,積滿100分則有衣架、水瓶,滿300分獎勵的物品有Zippo打火機、自動傘、剃須刀……上勝町計劃在2020年之前實現零垃圾排放。
“零廢棄”理念20世紀90年代發源于澳大利亞,是指在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可以作為其他產業的原料加以利用,實現生活垃圾循環再利用的最大化。(郭燕.“零廢棄”概念、原則及層次結構管理的研究[J].紡織導報,2014(10):28-30.)
這是2010年3月的版本,垃圾被分為34種,現在已經細致到45種之多。(環衛在線網獨家翻譯)
1989年以后東京垃圾排放量從峰值開始往下降,同樣也得益于政府采取抑制性和激勵性同時并舉的剛性措施。
"為收費還是促分類?”
垃圾分類陷入收費博弈
在今年6月11日,浙江提出將逐步推進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建立差別化收費機制后,都市快報微博投票中多數人均不支持付費處理垃圾,同樣的反對意見傾向在評論中也有所體現。
都市快報、南京發布、新浪深圳有關垃圾計量收費最新消息下的評論都在談些什么?7月初,我們抓取了這三條微博的150條評論,進行詞頻分析?!?span id="yacmqwu" class="bjh-strong" style="font-size:18px;font-weight:700;">交稅”成了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由此,我們發現民眾對于垃圾分類收費最主要的關注點在于,平時繳納的稅收理應包含了垃圾處理費用。
客觀來說,目前中國大部分居民并沒有形成為垃圾處理付費的觀念,習慣了“免費”垃圾收運處理的居民很容易對垃圾處理計量收費產生消極的抵觸心理。政府在推進垃圾處理計量收費的過程中,亟需要解決的就是回答百姓心中的疑問,對垃圾計量收費是為收費而收費還是以“收費”促“分類”,實現垃圾資源利用最大化,對于收費標準更需符合當下的國情,建立合理的“分類”+“收費”體系。
全面實施垃圾計量收費制,不僅存在收費上的博弈,管理成本的上升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阻力。在云圖上,一些評論提出,收費制建立后很難確保居民不在利益的推動下偷倒垃圾。
為防止垃圾計量收費后部分居民亂扔垃圾,韓國的經驗可供借鑒。韓國建立了嚴格的監管體系,比如政府方面設立了“官民共治”模式,2000年開始補充實施“垃圾違法投放舉報獎金制度”,并在小區生活垃圾投放處安裝了攝像監控設備。這些舉措大大調動了居民的監督、參與和環保意識。
我國的垃圾分類及收費方面相比于國外目前還處于薄弱的狀態,推動垃圾計量收費體制不可一蹴而就,對于不同的地區也應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用更人性化的措施解決城市的垃圾圍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