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把丈量生命“納米尺”,是精準醫療未來破解疑難雜癥的關鍵工具之一。今天上午,由上海院士中心主辦舉行的第344期東方科技論壇聚焦生命科學與納米計量,來自國內的計量學和生命科學專家交叉碰撞,暢談用納米表征生命,計量生命已經成為最令科學家們興奮的新挑戰。
日前在上海臨港舉行的頂級科學家論壇上,許多生物科學家都對“用納米看世界”充滿期待。2012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獲得者,美國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家羅納德·韋爾教授就指出,對于大量人類未知的基因組,如今已經可以快速測序,但無法了解其背后的機制和功能?!捌诖磥砑{米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也許更多與諸多重大疾病相關的基因就能浮出水面。”
自然界中,生命被認為是最為復雜的物質構成,無論生命個體的尺度如何巨大,構成復雜生命體最基本單元的蛋白、核酸等等都在納米甚至更為微小的尺度,正是這些最基本單元在時、 空上的不同組合,成就了五彩斑斕的生命世界。在上午的報告中,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方向說,為度量生命建立標尺需要從微觀世界和生命的本質開始,納米甚至更加微小尺度的相關技術理應成為認知生命、計量生命最為重要的手段。
隨著生命科學的迅速發展,影像組學的提出,生命信息的測量和采集,從宏觀個體表型,逐漸發展到器官,細胞、分子、官能團等更加微觀的層次, 提出了更多的原位、活體、 實時地生物化學信息采集需求。為此,生物學測量結果的準確度和可靠性逐漸引起廣泛關注,一個看起來極其微小的尺度測量的準確度差異,可能會對后續的結果判斷產生嚴重的影響。
上海理工大學莊松林院士指出,在半導體產業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領域驅動下,納米尺度的測量方法、儀器、傳感器、標準等多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技術進步,對微細結構與器件測量和表征的準確性和穩定性越來越高。將成熟、高精度的納米測量技術、儀器、標準和量值溯源體系引入到生命科學的微觀尺寸測量問題中, 將有效地解決定量測量的問題,提升準確度和量值的可溯源性。
據介紹,生命科學研究中的“測量過程”,包含影像獲取、濃度 信息、傳感器件等,生物納米計量的主旨是將生物參數與物理常數建立聯系。今年5 月 20 日,國際計量單位重新定義后,所有 7 個國際單位全部實現常數化。 接下來,生物納米計量將實現量值傳遞溯源鏈路扁平化,使測量結果更準確、 更穩定,眾多生物量的準確測量等將成為可能,測量儀器儀表形態將全面創新。最終,通過精準的生物納米計量,有望直接推進精準醫療、生物制藥等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