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納米公司董事長的困惑 (2006-06-30)
發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
瀏覽:1748
一張溫和的圓臉,一副大大的眼鏡和一身樸素的衣著,襯托出她質樸的書卷氣。她說話爽快,透著干練與精明。
她叫張芬紅。這位30多歲的女性作為董事長兼總經理,領導著一個50余人的高新技術企業。1999年,她創辦合肥開爾納米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僅僅6年時間,公司已經成為國內陶瓷納米粉體材料的領軍企業,其產品50%出口。
不希望產品都出口
雖然明年公司的銷售收入可以達到2億元,但張芬紅并不為此感到興奮。因為她并不希望公司的產品都出口到國外,畢竟粉體材料是整個納米產業鏈中最低端的產品。然而由于目前國內在納米技術的應用研究和產業化方面滯后,使該公司生產的粉體材料在國內市場的容量非常有限。
2002年,張芬紅率領的團隊采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新技術,生產納米陶瓷粉體材料,這種新工藝不但大大提高了粉體材料的單位生產量,而且成本低、質量穩定,引起了國內外的普遍關注。如今,公司共申請了9項國家專利,已經研制成功氮化硅、碳化硅、氮化鋁及納米氮化鈦等新型納米粉體,并形成產業化,這里還是目前世界惟一的納米級氮化鈦粉體產業化基地。
張芬紅說,納米陶瓷粉體材料的應用非常廣泛,可以用于金屬、橡膠、石墨、化工、航空、軍工及相關高分子材料中,應該說,每一個領域如果打開一個缺口,其市場前景都是非??捎^的。
國內納米應用與產業化差距大
“發達國家在納米粉體材料應用方面的研發投入非常大,往往6個月左右就能有一個新產品問世?!睆埛壹t說,現在,國際市場納米粉體材料的價格是每公斤2000元,每個月開爾公司銷往美國、韓國、歐洲等地的粉體材料有1.5噸。
讓張芬紅頗為感慨的是,美國一家公司用開爾公司生產的納米粉體材料,開發出一種新型納米聚酯瓶,具有高抗沖擊性能、高強度、耐熱性、高抗壓強度、高透明度和良好機械加工性等優點,而且成本低廉,可回收再利用。目前這種新產品已經申請了國際專利。
據記者了解,新型納米聚酯瓶全球每年新增需求量是90萬噸,2005年全球塑料啤酒瓶市場的年需求量已達到300億只。
“對比一下國內,我們在納米應用和產業化方面差距還很大?!?張芬紅希望國內不只有粉體材料,而是更多更廣泛的市場應用。
雖然開爾公司除了做納米粉體材料,也在納米技術應用方面做了一些研發,但是面對一個無限廣闊的納米應用市場,一家小小的高新技術企業力量顯然不夠。張芬紅也嘗試與高校、其他企業開展合作,共同開發納米產品。但作為一家規模并不大的民營高新技術企業,融資困難的瓶頸使其資金經常捉襟見肘,加之市場風險過大等因素的影響,能夠達成的合作非常有限。
“因為缺錢,一些合作研發項目搞了一半就停了?!?張芬紅感到無奈。
急需調整各方創新資源
“前幾年,召開一個納米技術方面的展覽會,有好幾百家企業參加,如今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家企業了?!?張芬紅說,由于前兩年不恰當的宣傳和炒作,使不少人一提“納米”就反感,甚至認為根本就是“玩概念”。
事實也正是如此,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許多納米技術項目研發時間較短,而且大多數屬啟動階段。由于缺乏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無縫連接機制,導致納米技術成果不能順利轉化。雖然國內已建立了幾十條納米材料和技術的生產線,但是產品主要集中在技術門檻較低的納米粉體制備方面。市場上很多的“納米商品”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納米產品”。
張芬紅憂慮地說:“如果不盡快加強國內對納米材料的應用研發和生產,我們便會成為全球納米產業的原料供應商,淪為這個產業的低端。”
顯然,面對一個無比龐大的市場和巨額投入,一兩家企業的力量遠遠不夠,但是,目前還缺乏一個能夠整合各方創新資源的力量,以加速納米科技產業化的步伐。
鏈接:納米技術與納米材料
納米技術是指在納米范圍內研究物質的結構及其變化規律,并應用于生產生活之中的技術。納米材料(nano material)又稱為超微顆粒材料,由納米粒子組成。納米粒子(nano particle)也叫超微顆粒,一般是指尺寸在1-100nm間的粒子。當人們將宏觀物體細分成超微顆粒(納米級)后,它將顯示出許多奇異的特性,在磁、光、電、敏感等方面呈現常規材料不具備的特性。因此納米微粒在磁性材料、電子材料、光學材料、高致密度材料的燒結、催化、傳感、陶瓷增韌等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記者感言創造一個良好的產業化協作環境 我國是國際上率先開展納米科技研究的國家之一,在若干領域里占有優勢,并形成了3000多人的高水平研究隊伍。2003年、2004年我國的納米科技SCI論文總量已經超過日本,僅排在美國之后,位居世界第二。就具體學科領域與國際比較,我國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與國際差距不大,局部領先,有較好的基礎。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差距是在納米材料制備與合成方面尚處于粗放階段,缺乏應用目標的牽引,集成不夠。
張芬紅所遇到的困惑正是因為我國納米產業化過程中所存在的這個缺陷。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于創造一個良好的產業化協作的技術創新環境。比如,支持研發聯盟,促進企業的聯合開發,分散研發風險;支持專業化研發設計的平臺,鼓勵中小企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外包,借助研發能力強的技術力量解決企業的共性技術問題;支持面向企業的供應鏈服務及交易的高技術平臺以及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服務業,促進企業之間的產業鏈整合。這些措施的實施可以大大降低技術創新門檻,營造中小企業進行低成本、低風險技術創新和協作創新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