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檢測市場年底全面開放 (2005-09-12)
發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
瀏覽:1745
按照加入WTO的承諾,到今年12月11日,我國檢測市場將全面開放。屆時,國外檢測機構將獲準在我國設立獨立子公司,從事檢測服務。但外資檢測機構似乎已經等不及了,因為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和一份豐厚的收益。
當然 ,國內檢測機構也沒有忽視日漸紅火的檢測市場。聚集在上海的近500家各類檢測機構,已經開始反思自己在市場中的位置,以求利用“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分得更多檢測市場的“羹”。
檢測市場,看似風平浪靜,其實“硝煙”已起。
數字變黃金
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檢測服務的觸角已伸向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市民家庭的室內空氣質量,大到重大工程標準核算……
每份檢測報告,核心內容只是幾個數字。但就是這些數字,經濟回報巨大??看似天方夜譚的事,顯示的正是檢測市場的“魔力”。
以個人申請檢測室內空氣質量為例。全套的室內空氣質量檢測涉及氡氣、氨氣、甲醛、苯及TVOC(其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總量)等五個重要指標,目前每個指標的市場測試價在400元-800元之間。也就是說,如果進行完整的室內空氣質量檢測,需花費2000元-4000元。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選擇全套檢測項目的人不在少數。
同時,企業也看到了檢測的重要性,主動花大價錢請檢測機構為產品“作證”。據了解,由于出具報告的檢測機構具有中立性和權威性,因此第三方檢測機構出具的報告,已成為不少企業間相互交易的必備品。薄薄一紙報告,在交易中是企業產品質量的信用憑證。一旦發生貿易糾紛,這份報告還將成為重要的“呈堂證供”。
更重要的是,檢測也成為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的技術支撐。例如,歐洲實施新的禁用染料標準和檢測方法后,上海口岸因缺乏相應的檢測能力,每年損失的外匯額相當大。有關檢測機構經過技術攻關后,掌握了相關的檢測標準和方法,還成立了市禁用染料實驗室,使本市紡織品在出口時不再受到這一貿易壁壘的約束,直接挽回了外匯損失,社會反響巨大。
統計數據顯示,上海目前共有依法設置和依法授權的事業性檢測機構73個,通過計量認證、能向社會出具公證數據的企業性檢測機構有389家。個人或企事業單位委托已成為檢測機構獲得經濟效益的首要途徑。據透露,隨著檢測服務的逐漸成熟,檢測機構的收益在十年中增長了6倍多,數字“變黃金”早已不是神話。據不完全統計,僅這73個檢測機構,每年進行的檢測項目就逾2萬個。
八仙搶灘忙
檢測市場準入門檻較高,需要通過計量認證等多道關卡。然而,市場“蛋糕”如此誘人,有多少人能夠不動心?
我國在加入WTO時曾承諾,在我國提供檢驗服務3年以上的外國服務提供者可以在中國設立合營技術測試、分析和貨物檢驗(法定檢驗除外)機構;入世后2年內,允許(從事非法定檢驗的)外資檢驗服務提供者外資控股;入世后4年內,允許(從事非法定檢驗的)外資檢驗服務提供者在華設立獨資子公司。
相比外資檢測機構所受到的法律法規限制,現有準入門檻并沒有擋住內資進入這一市場的腳步。從2000年底至今,新成立的各類檢測機構直線上升,總數增加了近1/3。在外資進入之前,他們紛紛使出“十八般武藝”,尋覓牢靠穩定的客戶群體,激活檢測市場。
個人和企事業單位的需求成為各類檢測機構爭奪市場的主要方向。目前,“只要有需求,就會有服務”的檢測市場已初步形成,檢測項目涉及環境監測、食品衛生、產品標準等多個方面。與此同時,隨著服務領域的愈加廣泛,各類檢測機構也成為培養檢測人才的“搖籃”。據悉,本市現有的檢測機構已吸納各類工作人員逾萬名。
原先附屬于特定行業或者企業的檢測機構、實驗室也開始走上市場化道路。由于歷史原因,這些行業或企業“自帶”的檢測機構并不具備獨立檢測方的資格,檢測項目也較單一。而眼下,通過多元投資等形式的改革,它們紛紛脫離“母體”,整合了資源,提高了設備和人才的能級,成為檢測市場上又一支生力軍。
一些仍隸屬于企事業單位的實驗室也不愿浪費現有的設備和資源,紛紛“削尖腦袋”尋找立足之地。按照有關規定,它們除承擔本單位產品質量的檢測外,并不能出具帶有法律效力的檢測報告。不過,這些實驗室可以通過訂立合作合同等形式,接受其他企事業單位委托的標準開發、產品檢測等業務。盡管業務不大,但用活了資源,推動了檢測市場發展壯大。
外資促競爭
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中不難看出,我國在四年前就決定逐步放開檢測市場。這直接導致外資檢測機構“摩拳擦掌”。
至今,已有45家外資檢測機構通過合資、設立辦事處等形式落戶上海。市質監局接到的外方咨詢電話更是不斷,外方想在第一時間設立獨資檢測機構的決心可見一斑。更有部分外資機構已經開始了前期籌備工作,有的甚至利用獵頭公司,從內資檢測機構中挖掘高端人才,以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競爭不可避免,但外資檢測機構的進入,也帶來了國際領先的檢測服務理念。在公開、公正的競爭環境中,主動學習,是內資企業贏得市場的關鍵,也是推動檢測服務發展的重要動力。
市質監局有關專家指出,國外機構完善的服務項目和賠償制度都值得我們借鑒。在服務項目方面,外資機構可根據客戶的特殊要求,進行個性化檢測。以紡織品出口為例,老資格的國外檢測機構根據不同出口國的不同要求,可以把檢測項目細化到洗衣劑、洗滌方法等多個指標。賠償制度則體現出檢測機構的責任意識。相當一部分國外檢測機構都明確規定,如果因檢測偏差造成送檢方利益受損,檢測機構將向送檢方提供巨額賠償。這一點,既是檢測機構的自我約束,也是他們贏得客戶信賴和尊重的信用基礎。
在鼓勵本土檢測機構學習先進服務理念的同時,有關專家也在擔憂:一些小型檢測機構可能在競爭中遭遇困境。專家指出,小型檢測機構設備簡單、能力有限,大多只能承擔內容單一的檢測業務。若市場出現新的服務需求,這類機構就會因為基礎薄弱而出現“轉型”困難。所以,提高設備技術含量、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是站穩市場不可或缺的內容。
專家特別指出,本市檢測市場的研究氛圍還待加強。最近發生的“蘇丹紅”、“孔雀石綠”等事件都警示我們,檢測機構除了要依據國家標準提供檢測服務,更應該加強對可能影響人身或財產安全的產品缺陷進行研究,以便及時向消費者發出預警信息,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贏得更加積極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