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網 http://www.www.meettree106.com/
中國計量網——計量行業門戶網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 > 綜合資訊

一寸到底是多少?聊一聊古代計量工具的演變歷程與權衡之術

發布時間:2022-12-30 作者: 來源: 瀏覽:20061

引言

計量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國的計量學歷史悠久。我國的度量衡歷史從原始社會到夏商周,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從三國,到南北朝,北宋至元至民國至新中國,我們幾千年來度量衡從未停止過,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在漫長的歷史中,測量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公元前2000年,計量器具中使用的玉器工藝精湛,表明中國采用了系統的測量方法。生產這些工藝品的最早的長度單位與人體的某些部位有關,尤其是手和腳。與人體有關的長度單位是尺,即尺的長度。 尺在16-24厘米之間變化,這與不同的時期和地區有關。另一個是寸,它曾經與手的寬度相關聯,但是在公元400年左右,它被確定為尺的十分之一。但是,至少早在新石器時代,這些裝置就不再與人體相關,而是帶有易于復制的量尺。

曹沖稱象

衡量標準的差異在商朝和周朝中一直存在著。這是兩個歷史長,權力集中度低的朝代。在商代,祭祀器皿的形狀和大小及其裝飾設計均遵循精確的數學規則。這些規則既不是為了追求適當的比例,也不是出于美學考慮,而是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反映了深奧的宇宙。

一、新型計量標準的誕生:以鐘為基

由于生產工藝的發展,青銅在古代中國人的生活中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從大約公元前1200年開始,鐘的生產蓬勃發展,尤其是在中國南部,不斷滿足軍事音樂的發送和信號的穩定需求。計量工具的形狀是標準化的,而工匠們一直在努力提高它們的音質。

在周代,一種真正的中國文化出現了:語言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鑄鐵的使用非常普遍,孔子,老子和孟子等偉大的思想家傳授了豐富的知識。政策和實施開始標準化,包括特殊的音樂表演和和諧音樂系統的構想。大約在公元前800年,鐘開始進入宮廷宗教音樂,并成為一種越來越重要的演奏音樂的樂器。官員,神靈,祭祀等宗教日歷經常掛在儀式上,以顯示王朝的權威,儀式音樂逐漸使用精致而昂貴的一個或一組銅鈴作為主要樂器。宮廷音樂家開始研究常見的3、4或6個時鐘,充分展現了音樂的可能性。在大約公元前400年通過第12條定律后,由于通過數學算法可以輕松確定12個音符,并且一組經過調音的音調可以向下屬和賓客表明聲音是完美的,因此音調的重要性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黃鐘

大多數中國古代首都都設有鐘樓和鼓樓,用于時間報告和城市地標。然而,宮廷的宗教音樂是在大廳外或祭壇上播放的,這使音樂與文化緊密結合。 諧律稱為律呂一個簡單的名稱,與旋律一樣精確,但不容易理解。該名稱由兩個發音為律的漢字組成??脊艑W家發現,許多古代鐘聲的調音符合第十二定律。 12律中最低的音調稱為黃鐘,通常用于表示語調。

《晉書》記載:"黃鐘為萬事根本,蓋算數之所從出。"

玉尺

諧律氣質不同于一般氣質,在西方音樂中,每對相鄰音調的頻率比是相同的,但人耳產生的聲音在不知不覺中和諧,可以說不是創造出來的。盡管它由12個更均勻分布的比例尺序列組成。

幾百年后,直到公元前400年才確定每個鐘的名稱,而且不同地區的名稱也不同。術語和諧波系統的數學處理逐漸標準化。 1997年,湖北隨州在平整土地時進行平整,開挖了公元前433年后的周代墓葬,里面有許多鈴鐺,上面刻有代表天平與聲音關系的符號。隨后的研究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古代測量系統及其存在的理解,逐漸被大多數人認可。

意境深遠的山水樂

在古代的宮廷典禮中,如何調節音樂的音調非常重要。不同派別的官僚經常利用這個機會來爭奪權力,為典禮做準備。為了確定古箏,長笛和宮廷樂隊的基調,與12種氣質與12條節奏管的大小有關,它們是沒有指孔的金屬直管,其長度根據統治者。這樣,至少在皇家宮廷中,尺子的基本長度單位與音樂的音調有關。

二、秦始皇的度量衡:谷物作為標準

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政府出現于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秦始皇稱帝。作為皇帝,他的第一個措施是頒布法令統一度量衡,這在中國尚屬首次。秦朝之后是漢朝(公元前206年至220年)。漢代還頒布了統一度量衡的法律,制定了和諧的法律,制造了量具,并建立并保留了度量衡文件。在漢代,宮廷數字命理學隨著數學的蓬勃發展,與氣質,天體運動和日歷相關的論文不斷發表,調整適當的法院文書在確立宮廷典禮的合法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天平計量

黃鐘還用于確定長度和容量標準。一份名為《漢書》的歷史文獻記錄了黃螺管的長度,以定義標尺和容量。大約在公元前2-3個世紀左右,許多文獻規定,黃色鈴管的長度為9寸或0.9尺,而容量單位為一千二,重量通過裝滿黃色鈴管的數量來衡量。漢代的這些規則用于衡量學術和宗教活動,主要是王室的宗教制度,朝廷所用的服飾,天文觀測是緊密相關的。由朝廷制定標準的度量衡制度,通常不在朝廷以外的城鎮使用。但是,在朝廷上,重量和度量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并且它們具有形而上學,正統的文學和歷史古物具有社會文化意義。

三、荀勖在晉律上的人生片段

在最近的一本書中,它講述了一個金姓朝廷官員荀勖(公元221-289年)的不尋常故事。這個故事揭示了許多中國古代朝代的稱重,音樂學和政治學。 荀勖是漢代以后在魏國的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他是肖像畫家,也是王室檔案的保管人。他的耳朵非常敏感,喜歡聽音樂。 荀勖嘗試使以前的標尺略為突出,但政策會改變。

荀勖

公元265年,魏王朝被推翻,魏王朝被荀勖家族的好友殺死。 荀勖很快成為新晉王朝的權力核心,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小團體的領導成員。這個小組試圖制定王室繼承法和政治改革以影響法院。公元270年,他的堂兄招募了他,以修改金朝的新音樂法規。

這次修訂在歷史上是很普遍的:每個新皇帝都會命令學者繼承。重新審查了儀式,以確保儀式是正確的,但在政治上不是非法的。 荀勖非常注重儀式,在政治上雄心勃勃,并立即對宗教禮節歌曲的歌詞進行了重大修改。其他官員反對他,荀勖首先使用美學反擊,修改后的聲音更好。也與古代文物的論點爭論,這是周代的情況。

他的改革既出于音樂目的,又出于政治目的,這意味著魏朝以前的舉動是非法和不合理的,并被用于擴大范圍,荀勖及其支持者對此表示質疑。荀勖在朝廷上的職責還包括在宮廷的儲藏室中尋找古代文物,這使他有機會發起一場與音樂,砝碼和度量有關的另一次革命。

律呂

正如朝鮮的許多數學家會簡單地使用這些繼承的調音管一樣,它們也會得到歷史文獻的支持。荀勖不喜歡這樣。他將古代法律的聲音與當時法庭上調音管的聲音進行了比較,發現舊的調音管略低。這促使他制定了一個宏偉的計劃,以收集,驗證和比較過去剩余的調諧管。他不僅推斷與古代樂隊相比,現在的宮殿中的樂器確實已經失調了,并且指出在漢代的最后幾十年中,音階本身也不合適地更長了。

荀勖的較高地位使他能夠在車間里找到訓練有素的工匠。他下令制造一個新的標準銅尺,根據我們目前的標準,銅尺大約為23.1厘米,這是魏朝比漢朝晚模仿的。秤短了1cm。對于訊軒,由于沒有專業的度量衡專家,也沒有獨立的稅收和工商組織監督,因為修改長度會影響其利益,因此自己修改長度標準并不困難。循序漸進修訂標準是他一生中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正如國家標準局通過堅持要求政府采用先驅者所使用的尺,寸和磅來尋求提升政治形象一樣。

荀勖的作品增強了朝廷的合法性,證明一家被消滅的魏朝有禮節性的錯誤。他對音調管長度的修改也反映了家庭之間在法院控制下的斗爭。 新的調音系統僅用于法院音樂,但不影響民樂-樂府,樂府在公元100年后在民謠中非常流行。

荀勖的石像

荀勖繼續按照自己的標準進行音樂改革,制作了12律調音管,用于調校樂隊的長笛。這些各種形式的長笛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不斷演奏第5和第7音階。 荀勖使用特殊的數學算法,并根據新的音階和相應制作的音調管調整笛子指孔之間的間距。盡管此方法仍無法解決均等氣質的問題,但它仍在探索更理想的氣質和諧波,以影響所使用的實際樂器的音調和音調。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音樂考古學家王子初廣泛介紹和研究了指孔間距說,他使用頻閃儀測量音高,并等距分布了帶有指孔的長管。將發出的音調與根據荀勖的算法古董長笛制作的長管發出的音調進行比較。王子初對末端校正特別感興趣。他想知道荀勖的指孔間距是否能確認從指孔發出的聲音,即傳出聲波的壓力會改變音高的結構。

青銅律

在分析王子初的著作后,得出的結論是,在3世紀,荀勖還沒有掌握端部校正的物理機制,一些中國學者對此持懷疑態度,直到10世紀,穆斯林哲學家才對它進行了解釋。荀勖并不是在探索均等的氣質,而是在使用他的算法來探索如何使數字定律最適合實際演奏,以及為什么他需要使用色標來演奏不同的基調。中國宮廷樂隊的長笛有史以來第一次采用了宗教標準音調,結果在演奏方式和基本音調發生變化時,音樂仍然和諧統一,因為荀勖非常注重細節,將宮廷音樂引入現實世界的物理和聲學領域。

荀勖的權衡改革沒有繼續,他的小組與法院發生沖突,他本人也因過時的學習和過時的美學而受到指責。考古學證明,荀勖死后的世代,尺度僅再改變了一個世紀。盡管荀勖只是略微改變了宮殿的長度尺,但長度測量方法的反復變化及其對音樂理論的依賴卻揭示了密切的關系。在公元3世紀的長度測量方法與宮廷斗爭之間。過去,這種聯系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早已存在。

結論

在中國古代,測量工具的完善發展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的終結。中國在重量及其測量方面有著悠久而值得稱贊的歷史。這些都表明,中國古代擴大測量范圍并確定和維持適用于測量領域的系統的熱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時代。

帶有刻度的石頭制成的圓形表盤和莊重而簡約的日晷制成的銅制表盤。在紫禁城的太和堂前有個這樣的日晷。隨著太陽陰影的不斷變化,人們通過觀察太陽陰影的長度和方向的變化來確定不同的時刻。然而,日晷的設計過于依賴自然,不僅在夜間無法讀取小時,即使在白天,由于陰雨天氣或樹影也很難使用。因此,僅計算日晷顯然是不夠的。

中國古代集市

該測量工具作為中華文明的象征,具有使用壽命長,適用范圍廣,影響大的特點。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其他器具可以與之相比。它已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它最初是一種古老的炊具,后來演變成一種祭祀儀式,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和民族武器,然后成為國家政治力量的重要象征,并具有豐富的政治和文化內涵。所有朝代的統治者也將測量視為行使統治權的象征。許多古老的測量儀器也是像國家權力這樣的重要標志,并且兩者在歷史上已經融合在一起。它們融合了許多測量元素,凝聚了濃厚的中國古代測量文化,非常值得研究。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培訓通知 培訓通知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
av电影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