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光伏(OPV)是基于有機半導體的下一代太陽能電池技術,可用于可擴展的清潔能源和可穿戴電子設備。但OPV中光生載流子的復合會導致出現不可逆的能量轉換損失,這使得OPV的功率轉換效率(PCE)無法進一步提高。近日,發表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人員克服了這一障礙,他們開發了一種新的設備工程策略,成功抑制了OPV能量轉換損失,實現了超過19%的創紀錄的光電轉換效率。
在OPV中,來自陽光的能量會產生激子(結合在一起的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空穴),并在納米級給體-受體界面處離解成自由電子和空穴,產生電荷載流子,也就是光電流。但如果這些電荷載流子沒有被電極收集,就會在給體-受體界面再次相遇,重新結合成為低能三重態激子T?,并弛豫回基態。在這個不可逆的過程中,能量會以熱量的形式損失,光電流也會損失,極大限制了OPV可實現的最大PCE。研究人員采用降低了給體和受體材料混合度的平面混合異質結(PMHJ)取代了傳統的高度混合的本體異質結(BHJ),減少了給體-受體接觸,能夠最大限度地抑制界面處電荷轉移狀態介導的損耗途徑,降低T?濃度。這項研究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多通過增大給體-受體接觸界面從而提升OPV性能的策略,并為未來OPV技術商業化提供了全面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