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度量衡,這事聽起來像是某個科學委員會,開個會定個計量單位,很簡單的一件事情。放在今天,似乎都不算個新聞。
但是為什么秦始皇統一度量衡這件事,在歷史上被大書特書?度量衡有這么重要么?
有,絕對有。
一場局部小戰爭的勝敗,決定因素有很多個,比如士兵夠不夠猛、戰術是不是精妙絕倫、大炮是不是一下子就把對方主將給咔嚓了。
但是,如果是一場統一中原大地的戰爭,小手段就改變不了大局勢。決定最終成敗的,就是經濟實力。
戰國時代的經濟來源,最重要的就是稅賦。
當時可沒有金稅三期,偷稅也不會上工商、征信。稅賦的征收方式簡單又粗暴,就是農民交糧。但問題來了,各地的計量單位不一樣,同樣的稅賦在各國相差可就大了去了。
比如齊國以升、豆、區、釜、鐘為單位;趙國以溢、升、斗, 魏國以半斗、斗、鐘;秦國則以升、斗、桶(解)為單位。
這一套鶯鶯燕燕下來,且不說百姓能不能理解,到底需要上交多少糧食。就算有明確的換算公式,偷斤短兩也會迅速成為避稅的最佳工具。
所以,始皇嬴政要想有足夠的資金去打天下,就得統一度量衡,讓百姓老老實實交糧。
至于統一度量衡之后讓各地老百姓交流更加方便,這是統一度量衡的歷史意義,但并非是始皇的主要目的,畢竟一切都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的。
統一度量衡中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是車同軌。
車同軌的關鍵不在于馬車,而是在于車道。天下初定,定的是中原地區,四周還有廣袤的勢力等著去平掉。
但八尺的車走不了七尺寬的路,這就尷尬了,戰車出了秦國自貿區就要重新開路,還怎么威服海內。
所以,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這樣車道也跟著標準化了。一輛標準的馬車,可以順暢地馳騁在統一度量衡地區的大路上,也才可以讓始皇繼續打怪升級。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車同軌鋪墊了“馳道”的修建,中央集權的威懾力,隨著政令在馳道上飛奔,可以從咸陽用最快的速度到達帝國的每一個主干道路。當然這個時候還沒有做到政令入村,入村至少要等到朱元璋才算真正實現。
不過,這也讓郡縣制的實行有了基礎,四通八達的交通對割據勢力有很強的抑制作用。
比如在民國軍閥割據的時候,閻錫山盤踞于山西過小日子,為了不讓其他勢力染指,還特意把轄內的鐵軌尺寸給改了,這樣外省的火車進不來,進一步保證內部的獨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