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網 http://www.www.meettree106.com/
中國計量網——計量行業門戶網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文化 > 新中國計量史

回顧世界領先水平的“20MN(2000tf)標準測力機”研制經過

發布時間:2020-08-11 作者:蔡正平? 來源: 瀏覽:8237

20MN基準測力機


任務的由來

1975年鞍山鋼鐵公司、本溪鋼鐵公司的1700熱連軋機組自動化所需的20MN(2000tf)測壓儀標定問題迫在眉睫;七機部大型火箭推力的測量也需要標定1000tf 以上的力傳感器。因此冶金部和七機部分別要求國家標準計量局建立2000tf標準測力機。造船、建筑、原子能發電、海洋石油開采等行業,也有此需要。

1975年10月,國家標準計量局在京召開專題會議,討論大力值標準的建立問題,到會的有一機部、冶金部、六機部、七機部、國家建委、工程兵等代表。

根據會議討論精神,一機部、冶金部、國家標準計量局于1976年5月2日聯合給國家計劃委員會發文,題為《關于解決軋鋼自動化中測壓儀標定問題的報告》。文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建立“2000tf~3000tf 液壓式標準測力機”。

1977年4月15日國家計委以(77)計生字86號文,復“關于軋鋼自動化中測壓儀標定問題的報告”。原則同意,并指出“建立大力值標準測試能力,是關系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國防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1977年國家計委將研制“2000tf液壓式標準測力機” 列入國家重大項目計劃。


赴PTB考察

研制“2000tf液壓式標準測力機”(以下簡稱“2000tf測力機”)的任務,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承擔,1978年由我和施昌彥等組成課題組。同年9月,我和施昌彥到德國聯邦物理技術研究院(PTB)考察1650tf標準測力機,由PTB測力室主任彼得斯博士接待。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液壓式標準測力機正在工作,主機非常雄偉,結構非常復雜。但操作時有測力機的加荷砝碼撞擊聲,到高壓時,液壓波動度很大。

彼得斯博士介紹:“這臺設備由MAN公司制造。從1961年開始研究,原來是單缸結構,由于油缸尺寸過大,制造時達不到設計的準確度要求,結果失敗了。1965年改用4缸并聯結構,于1969年完成設計。1971年在MAN公司進行初步試車后,即運到PTB安裝,至1973年調試完畢,前后經歷13年。此后又對液壓及電控系統進行改進,目前仍在做提高準確度、性能等工作?!?/span>

這次考察收獲很大,對我們的設計思路有很大的啟迪,同時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像原西德這樣技術、工業都為第一流的發達國家,建造這樣一臺設備,尚花了這么長的時間,這么大的精力。我國的科技、工業實力那時比他們差得多了,卻要建造比他們更大的測力機,其困難可想而知。但我們沒有被困難嚇倒,知難而進。


大膽創新

在進行技術方案構思時,我們從原理上進行創新。

液壓式測力機大油缸很長的原因是由于采用了“動壓潤滑原理”的結果。全世界液壓式測力機都采用這種原理。

關鍵時刻,我們想到了科學上的逆向思維,即由“動”變“靜”,就是不采用“動壓潤滑原理”,改為采用“靜壓潤滑原理”,這是一個大膽的設想和創新,它導致了這項研究工作不僅研究成功而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它開辟了建立液壓式測力機的另一條途徑。但在測力機中采用靜壓潤滑原理,能否保證工作活塞與大油缸之間不產生機械摩擦?這是關鍵,必須獲得證實才能采用。當時,靜壓潤滑技術在機床上已獲得應用,國內研究靜壓潤滑技術的權威機構之一是廣州機床研究所。我們專程去請教,他們也說不準,因為用于測力機,世界上沒有這種先例。為此,我們必須自己進行模擬試驗,取得切實可行的證明,才可進行技術設計。這樣,必須要有承制廠的配合,才能進行模擬試驗。


落實承制廠

選擇一個合適的承制廠,是順利研制2000tf測力機的必要條件。我們選擇了上海重型機床廠(以下簡稱“上重廠”),因為他們生產過500tf測力機,質量好,有經驗,上海的協作條件好。但從1977年12月起,我一直與一機部、上海機電一局、上重廠聯系,由于上重廠不愿承擔,所以前后談了8次,均未成功。

1979年7月,一機部擬把這項任務下達到青海重型機床廠(以下簡稱“青重廠”),青重廠也愿意接受。8月我們去青重廠實地考察,認為青重廠的加工條件雖比上重廠好,但缺乏經驗,更重要的是協作條件差,將來有不少困難。

從青重廠回來后,我又去上重廠聯系,上重廠藉口準備與西德合作生產機床為由,加以拒絕。

在這種情況下,同年10月15日,一機部發文致青海省機械局,由青重廠試制生產2000tf標準測力機。

1980年8月,我們再度到青重廠考察,并商談研制費用、模擬試驗等事項。了解到青重廠周圍不僅沒有協作條件,也不具備做模擬試驗條件,要價又太高,總之不適合承制。

回京后,我向國家計量總局匯報去青重廠的情況,并建議繼續爭取上重廠承擔,有的領導表示這有困難,因為青重廠試制已是定下來的事,最后白景中局長表了態:“讓老蔡再去試一試吧! ”所以9月、10月我兩次去上重廠,第一次,他們表示“尚需研究”;第二次又明確拒絕。

至此,已是山重水復疑無路,只待柳暗花明又一村。

老天不負有心人,在這關鍵時刻,奇跡出現了,上重廠換了新的黨委書記,1980年11月下旬,我找新的書記商談。他深明大義,說:“既然國家這么需要,我們同意承擔。”廠長呂江、總工田澤也表示同意,這時一貫堅決反對的副廠長也默認了。

1981年2月1日,我和田澤分別代表中國計量院和上重廠簽訂了“關于研制2000tf標準測力機的協議”。至此承制廠落實了。

1981年4月下旬,我們與國家科委辦理了“科技三項費用專項合同”。合同編號為439。這個項目正式列入國家重大科研項目。

該合同的研制經費共300萬。至此,研制經費也落實了。

1981年6月,中國計量院賠償青重廠經費,與青重廠關系到此為止。


模擬試驗

1981年3月31日,我與上重廠簽訂了“2000tf標準測力機工作缸塞系統模擬試驗任務書”。

中國計量院的500tf測力機還在上重廠的裝配車間內,這給做模擬試驗創造了最好的條件。我們就在這臺測力機上進行模擬試驗。模擬試驗的工作油缸、工作活塞的內外徑尺寸與500tf測力機的工作缸塞基本一致。

1981年12月模擬試驗結束。

模擬試驗不僅證明靜壓潤滑可行,而且計量性能比動壓潤滑有了大幅度提高。

通過模擬試驗,同時取得了各項設計參數,這是本研究課題一個最重大的突破。

接著,課題組于1982年2月完成了技術設計。


施工設計

為了使施工設計的圖紙更切合上重廠的實際,我們與上重廠成立了一個聯合施工設計技術組,設計地點在上重廠地下室。明確設計由中國計量院負責,廠方派出人員的工作由院方安排。

1982年3月,課題組蔡正平、施昌彥、李振民、周宏、易本忠、沈京全部去上重廠。上重廠派出金仁法、章富元、陶仁法、沈利、袁金如。

我國從1981年8月起,計量單位制采用了國際單位制,力的單位改為牛頓(N),所以2000tf(2000噸力)標準測力機改為:20MN(20兆牛)標準測力機。

經過一年努力,于1983年4月完成了施工設計。



圖1  日本20MN標準測力機

赴日本考察

1984年9月,我到日本參加國際會議并到日本計量研究所參觀當時世界上最大的20MN 標準測力機(見圖1)。這臺設備當時沒有運轉,只能參觀外表。這臺測力機在1977年立項,到1982年建成,該機采用了傳統的單缸結構和動壓潤滑原理,所以大油缸長度為3.5m,主機高約12m,僅能做壓向力檢定。這臺測力機耗資9億日元。


曲折的試制過程

從1985年開始,進入加工階段。加工過程涉及南京汽輪電機廠、上海江南造船廠、上海汽輪機廠、上海造紙機械廠、上海機床廠、上海重型機器廠、上海球墨鑄鐵廠、北京重型機器廠、洛陽軸承廠、杭州汽輪機廠等10余個大廠的協作。

1985年1月27日,大油缸在南京汽輪電機廠加工時,發現其內孔壁面有大小不勻的白斑和黑斑,經專家分析,認為是由于鍛造時鋼錠冒口切除太少,及鑄造時合金元素未充分熔化而嚴重偏析所致。這樣嚴重的質量事故,理應報廢。但由于大油缸加工周期最長,費用最大,又無備件,下不了決心報廢,只能繼續進行加工。大油缸最后一道是珩磨工序,由于找不到珩磨協作廠,這道工序也未進行。這樣直接導致了大油缸與大活塞組裝時,發生了極為嚴重的事故。

1987年6月下旬,當大油缸與大活塞進行組裝時,發生了缸塞卡死的重大事故。我接到電報后,速赴上重廠,見大家情緒低落,很多人認為這下完了,研制失敗了。這是研制過程中最困難、最黑暗的階段,必須采取正確的態度和思想,咬著牙,挺過去。首先要研究如何把大活塞從大油缸中取出,當時有兩種意見: 一種是活塞向下壓出;一種是活塞向上頂出。上重廠請我拍板,我決定采用“上頂”的辦法,當油壓加到62kgf/cm2時,才取出活塞。根據活塞、油缸的傷勢,如采用“下壓”法,活塞根本取不出來,這樣麻煩就太大了。

8月31日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大油缸塞卡死事件,廠方以副廠長為首11人參加,院方我和李振民2人。會議開始時氣氛緊張,廠方一致把矛頭指向我方,認為選材不當所致。實際上是由于大油缸該報廢而沒有報廢所致。這時指責誰的責任,只能加劇廠、院雙方的對立,對以后的工作進展非常不利。我提議:“當前最主要的是團結一致,恢復信心,采取切實可行的補救措施?!睍蟪闪⒘诵迯托〗M,研究出妥善的解決辦法。

1988年12月,修復后的大活塞與大油缸成功地進行組裝(見圖2),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圖2  修復后大活塞與大油缸進行組裝

1989年5月,零件均加工好了,進行整機裝配,9月整機裝好,進行機、電、液聯機調試,一切正常,9月20日進行22MN 滿負荷試驗,運轉正常,這意味著這項研究成果基本上已經研制成功。


匯報會

這時,上重廠廠長對我說:“到目前為止,300萬經費已用完,廠里已墊資,至少要增加80萬費用?!边@一點我很理解,費用確實不夠,我建議:“先開一次匯報會,邀請國家科委等有關領導來現場看20MN測力機進展情況,當他們看到成功在望時,增資問題自然可以商量。”廠長同意我的意見。

1989年11月14日召開20MN測力機匯報會,邀請有關單位的領導和記者參觀20MN 測力機運轉情況。這臺外形酷似萬噸水壓機,可產生最大壓向力為22MN、最大拉向力為10MN,主機高10.5m,凈重達200t的特大型精密儀器給大家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國家科委同意增資80萬。
鑒定會
接著我們對測力機進行精密調試,確定準確度、穩定性。寫出《研究報告》、《研制簡介》、《國內外大力值標準測力機水平和情況介紹》等文件。當時對技術水平的評價,為慎重起見,我們只提“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沒有提“國際領先水平”,因為這要經過中日兩國測力機比對后才能下結論。1990年6月15日,在上重廠召開了以王大珩、雷天覺兩位院士為首的鑒定會。兩位院士贊不絕口,王大珩院士對100%國產化率尤為贊賞。會議代表一致通過“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日兩國測力機比對
1990年9月~11月,日本計量研究所的專家東城琢郎攜帶比對傳感器來華,在上重廠20MN測力機上進行比對測試。然后我國也派施昌彥、易本忠、李振民攜帶比對傳感器到日本計量所20MN測力機上進行比對測試。比對結果表明:在準確度上兩國均達到1×10-4,但在液壓波動度上,我國明顯優于日本。東城琢郎對我國在世界上首次成功采用單缸靜壓潤滑技術,提高大力值液壓式測力機性能十分贊賞。
國際測力專家的現場考察
1991年9月,國際計量測試聯合會(IMEKO)的“力與質量測量技術委員會”(TC-3)在京開會,我們邀請TC-3主席德國彼得斯博士和英、日、芬蘭等4國的5位國際著名測力專家到上重廠實地考察20MN測力機,彼得斯博士親自上機操作(見圖3,圖中前排右一為日本專家,右二為芬蘭專家,右五為德國專家彼得斯博士,右七為英國專家)。在現場,彼得斯博士說:“建立大力值標準是件很艱苦的科研工作,你們花了10年,我們德國花了13年?!F在你們實現了單缸靜壓,是世界上第一家,而投資只有我們的八分之一,所以是值得祝賀的?!比毡緦<艺f:“中國的20MN測力機的液壓穩定性優于日本,這是中國同行在硬件上采用尖端技術的成果。”其他的專家都給予了高度評價,表明該研制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國家驗收會
本課題是由國家科委投資的國家重大項目,所以要由國家科委驗收。1991年10月28日,在上重廠召開了國家驗收會,國家科委基礎研究高技術司司長馮恩鍵教授親臨現場,并由以機電部總工程師姚福生院士、王大珩院士、雷天覺院士為首的14名專家驗收組進行驗收。

主要意見如下:

1.主要技術指標均優于合同要求

力值不確定度優于±0.01%(合同要求±0.05~±0.1%);力值變動度優于0.01% ( 合同要求0.05% ~0.1%);靈敏限優于0.002%(合同要求0.02%);液壓波動度5分鐘優于0.005%(合同無此要求)。


2.鑒于上述指標以及靜壓潤滑技術首次在國際上成功地應用于液壓式標準測力機,表明該項研究成果在世界大力值測力機領域居領先水平。至此,20MN標準測力機的研制工作已經圓滿完成。從1991年10月29日至1992年1月29日有7家媒體報道了20MN 標準測力機研究水平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他們是:《上海電視臺》、《人民日報》、《經濟參考報》、《中國技術監督報》等。
晉升為“ 基準測力機”
按照我國計量法規的規定,基準器必須由計量最高主管部門批準,而且必須經過一年以上長期穩定性考核,證明性能可靠。自國家驗收會后,20MN測力機又經過一年的使用和長期穩定性考核,證明其性能良好。國家技術監督局于1992年2月1日發文,批準“20MN 標準測力機”為“20MN 基準測力機”。
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中國計量院為了安裝20MN基準測力機,于1992年開始建造測力大廳。1995年春20MN測力機由上重廠運到中國計量院安裝。1996年該項目申請國家科技進步獎,于1996年12月,“20MN(2000tf)標準測力機的研制”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設備的研制,上重廠領導、技術人員、工人師傅也都作出很大貢獻。所以主要完成人經過協商共14人,其中中國計量院6人,上重廠8人。名次按貢獻大小排列如下:蔡正平、施昌彥、李振民、周宏、易本忠、沈利、金仁法、陶仁法、章富元、潘榮祥、潘錫泉、沈伯佐、沈京、洪品璋。20MN測力機自1989年研制成功,至今已有24余年,它仍繼續良好地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服務。

本文刊發于《中國計量》雜志2014年第2期

作者:原國家計量局總工程師  蔡正平

歡迎訂購新中國計量史

    《新中國計量史》可做為政府計量行政管理部門,計量檢定、校準和測試實驗室管理人員,以及行業計量管理人員學習新中國計量歷史,提高計量素養的必備案頭書。

聯系人:

吳慶濤:13520045771(微信),(010)64224980,QQ:1901537050

王  澎:15010256278(微信),(010)64225597,QQ:897822398

馬  靖:13521354231(微信),(010)64480185,QQ:491332989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培訓通知 培訓通知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
av电影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