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由中國節能協會主辦的“2023中國節能與低碳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原鐵道部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節能協會第六屆理事長傅志寰,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副司長丁志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計量司副司長朱美娜,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節能協會第七屆理事長江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和相關部委領導等出席會議并發言。大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節能協會第八屆理事長姜培學主持。
中國節能協會姜培學理事長主持會議
論壇以“創新 低碳 發展”為主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要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論壇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等熱點內容進行了深入研討,解讀了綠色發展政策,分析了當前新形勢下,能源、環境和節能減排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提出了節能降碳新思路、新模式,為企業、政府搭建了交流平臺,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論壇的召開,非常契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是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的務實之舉,對提高我國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促進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顧秀蓮副委員長做大會致辭
顧秀蓮副委員長在致辭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自然生態的變遷,警示人類文明要想繼續向前推進持續發展,就必須要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好人與自然的矛盾和沖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綠色低碳發展,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司丁志軍副司長在論壇上致辭
丁志軍副司長在致辭中指出,節能提效是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提升工業能效水平,對降低工業企業生產能源成本、二氧化碳排放,促進產業提質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推進工業節能、綠色低碳發展,穩妥有序推動工業節能從局部單體節能向全流程系統節能轉變,為工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朱美娜副司長在論壇上致辭
朱美娜副司長在致辭中指出,計量是節能減排的“眼睛”,是準確監測能源消耗情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也是實現溫室氣體排放“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為深入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積極發揮計量基礎支撐保障作用,完善碳達峰碳中和量值溯源體系,開展碳計量相關技術研究,加強碳計量數據的采集和應用,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作《節能與低碳發展》主題報告
杜院士指出:節能應是能源戰略之首,提高能效是一個先進的能源體系追求的基本目標。我們必須堅持節約優先的基本國策,將節能作為“第一能源”,以產業結構優化、技術進步來推動節能產業的快速發展。立足現實、務實推進節能、提效工作;放眼未來,爭占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戰略制高點,讓中華民族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作《低碳發展與節能》主題報告
江院士介紹了隨著化石能源消耗增長所帶來的問題以及能源革命的重要意義。并指出:節能是實現碳中和的基礎,在具體的工作中需要建立零碳的電力系統、采用零碳熱量以及充分開發利用各類余熱滿足熱量需求。我們要以創新為驅動,建設新的低碳能源系統,為徹底解決能源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作《高質量增長的凈零碳動能》主題報告
潘主任介紹了如何科學地認識碳達峰和碳中和,并指出:化石能源碳不能成為高質量增長的動能,零碳能源的生產與消費才是經濟社會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新增長方式的動能源泉。我們要變軌零碳,多元發力,以品質的增長帶動更安全、更經濟、更清潔、更公平、更多的就業崗位。
主論壇上,還表彰了節能減排的先進企業,顧秀蓮副委員長等領導為獲得“2022年度中國節能協會創新獎”的企業頒獎。其中,企業貢獻獎11家;科技進步獎43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16項,三等獎22項;技術發明獎4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另表彰了10項“2022年度能源資源計量服務示范項目”。
論壇同期舉辦了節能服務、能源計量、熱泵、綠色智能用電、氫能等九場分論壇,與會領導、專家、企業代表分別針對三個領域的節能減排形勢及對策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節能中心、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有關部門的領導,科研院所及行業協會的嘉賓、協會會員代表、企業代表和新聞媒體代表共八百多人參加了本次大會。(文/圖 劉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