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大潮帶來了海洋事業的大發展,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于1989年10月應運而生。
30年來,該中心老中青三代海洋人,堅守初心、團結奮斗、接力前行,在我國海洋標準計量領域不斷開拓進取,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性轉變,為海洋事業發展和海洋強國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即日起,本報推出一組系列報道,集中介紹該中心在精準計量、標準規范、質量保障、黨建引領等方面的生動實踐和不凡業績。
——編者
天津市南開區芥園西道219號,經過這里的路人,似乎沒幾個知道它的背景與身世。而就是這個地處津門的普通院落,卻與馳騁萬里的“雪龍探極”,與遠洋深海的科學考察,與臺風襲來時的防災減災等密不可分,在當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洋經濟乃至整個海洋事業高質量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它就是今年10月28日迎來成立30周年的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
站在“而立之年”的節點上,標準計量中心黨委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全體干部職工重溫初心,深悟使命,撫今追昔,展望未來,對中心下一個30年再創佳績,充滿了信心和力量。
立業:幾經變革 應需而生
時鐘撥回1958年。屹立東方的新中國著手開展海洋普查,需要統一測量海水溫度、鹽度和深度的儀器量值。隨即,國家科委海洋組辦公室組織研制出了閉端顛倒溫度表檢定設備、編制了閉端顛倒溫度表檢定規范、成立了閉端顛倒溫度表檢定組。普查結束后該檢定組歸屬上海市氣象局,1966年轉屬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幾經變革,成為國家海洋局東海標準計量中心暨國家海洋計量站上海分站。這是我國第一家,也是截至1972年4月我國唯一一家海洋儀器檢定機構。
1970年,國家海洋主管部門組織第二次海洋儀器會戰,研制溫鹽深測量系統、聲學多普勒海流計等前沿新型海洋儀器。為檢測鑒定和驗收會戰成果,國家海洋局海洋儀器研究所海洋儀器鑒定室于1972年4月應需成立。由此,第一代海洋計量人開始研制專業的溫鹽深計量檢定裝置,拉開了我國海洋標準計量質量事業發展的帷幕。
從組建海洋儀器鑒定室起就在這里工作的工程技術帶頭人秦嗣仁回憶,當時鑒定組成員僅6個人,條件非常簡陋,除一臺恒溫恒濕試驗箱外,檢定、測試設備一無所有,組建目標與發展路程無借鑒范例,只能在探索中邊組建、邊開展工作。
1972年12月,高級工程師田銳被分配到鑒定室。追憶往昔,他說:“可以用‘一窮二白’4個字概括當時的境況。比如海水鹽度計量標準研究,就是白手起家,既沒有規程也沒有方法可循,靠的是海洋計量人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
鑒定組在隨后的3年內制定出了鑒定室的組建方案和發展規劃,建成了以一等標準鉑電阻溫度計為標準器的海洋溫度、以二等標準活塞壓力計為標準器的海洋深度(壓力)、以氯度滴定管為標準器的海水鹽度3個標準實驗室和顛倒溫度表檢定實驗室,并承接了開端、閉端顛倒溫度表、實驗室鹽度計、表層水溫表、量熱溫度計的檢定、驗收任務,滿足了當時海洋溫鹽深要素統一量值的需要,并提出了拖曳式海流計檢定水槽的組建方案。
1975年,國家海洋主管部門批準了國家海洋局海洋儀器研究所海洋儀器鑒定室的組建方案,對外稱“國家海洋局海洋儀器鑒定計量總站”,并要求各海區分局成立海洋儀器檢定組。至此,一個全國性的海洋標準化、計量工作體系初步建成。同年8月,應海洋儀器研制工作急需,海洋儀器鑒定計量總站組建標準化組,開展海洋儀器電(鋼)纜、接插件及元器件標準化、系列化研究,承擔海洋儀器設計圖紙的標準化審查工作。海洋儀器鑒定計量總站成為我國首家海洋儀器標準化技術機構。1978年2月,總站更名為“國家海洋局海洋儀器標準計量總站”,同年10月又被國家計量行政部門定為海洋儀器檢定規程歸口單位,并批準立項制定顛倒溫度表、表層水溫表和海水分析用玻璃量器首批海洋儀器國家檢定規程,翌年,被國家儀器儀表工業總局確定為國家海洋儀器標準化歸口單位。
進入上世紀80年代,我國標準化、計量工作對象突破工業產品范圍,涉入科研、商貿、環境監測、醫療衛生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日益彰顯出現代化管理的重要角色。國家標準化法、計量法進入籌劃階段。為此,國家海洋局海洋儀器標準計量總站于1983年更名為“國家海洋局標準計量中心”,這標志著業務范圍突破了海洋儀器研制,拓展到海洋科研、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管理、海洋事務管理等多個領域,為上述活動提供標準化、計量技術支撐,被賦予了監督管理新職能。
標準計量中心大門至今掛著“國家海洋計量站”牌子。那是1984年12月由國家海洋主管部門和計量主管部門聯合批準成立的,同時各海區的海洋儀器檢定組亦被定為國家海洋計量站青島分站、上海分站、廣州分站,這是國家計量主管部門依法設置、屬五十多家國家專業計量站之列的四家海洋儀器法定計量檢定機構。
隨著國家計量法的實施,1988年9月,國家海洋計量站計量檢定人員實現持證上崗,檢定裝置獲得原國家計量局頒發的5項標準裝置計量標準合格證書和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證書,國家海洋計量站獲得開展相應項目檢定、校準、檢測資質的正式計量授權。
整個80年代,改革開放浪潮迭起,沿海14個城市率先敞開對外開放大門,中國的考察隊數次進軍深海大洋,遠征世界盡頭南極,各類涉海機構和企業如雨后春筍,登門檢測海洋儀器的客戶顯著增多,當時的計量站已難以滿足發展的需求。于是,如何擴展海洋標準和計量規模,提升檢定水平,擺上了日程。1989年10月28日,是一個足以載入海洋標準計量發展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正式掛牌。從那一刻開始,標準計量中心羽翼漸豐,一個專注海洋標準計量的技術機構,在海洋領域的作用愈加凸顯。
開拓:創新突破 勵精圖變
海洋標準化、計量與其他行業的標準化、計量一樣,是現代化管理的重要內容,是管理、科研、生產和經濟活動必備的技術基礎。為發揮好上述作用,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及海區中心的科技人員一直審時度勢、緊跟海洋各項活動的發展,積極創新,勵精圖變,迎合海洋事業的發展需求,提供先進、高效的服務。
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1978年國際實用鹽標》,廢止了以往以氯度轉換鹽度的鹽標。中心知悉后,立即成立專門攻關小組,經兩年奮戰,研制出了復現“78鹽標”的標準裝置——精密電導率比測量裝置,為實現鹽標的轉換奠定了基礎。該裝置的研制成功標志著我國鹽度計量邁入了先進國家行列。
自行研制的大型恒溫槽、顛倒溫度表檢定設備在進口溫鹽深測量設備、顛倒溫度表驗收活動中得到外商的高度評價和對質量索賠要求的認可。
代表國家組織、制定、發布海洋標準,行使計量把關職責,給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的發展帶來了強勁動力,各項工作煥然一新,可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成立第二年,業務范圍便迅速拓展。中心成立之前,海洋領域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只有10多項。4年之后的1995年,就上升到100多項。
1991年3月,依托中心,國家計量認證海洋評審組成立,受理對海洋領域質檢機構、海洋專業實驗室等的計量認證申請與現場評審。那個時期,評審組加緊工作,相繼制定了質量體系文件,建立了嚴謹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完善了過程控制,進而強化了對海洋監(檢)測活動的標準化、計量、質量的監督與管理。
到1996年,中心建起了波浪浮標、水位計檢定實驗室,計量檢定拓展至海洋流、浪、潮要素?!笆晃濉逼陂g新建和改造實驗室40余間,購置了一批計量檢測設備,建立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實驗室,并建成標準計量及質量監督管理網站和信息系統,實現了管理和服務的網絡化。
2003年,技術指標與國際標準海水等同的“中國一級標準海水”在該中心問世。中心隨后建立了我國海水實用鹽度量值傳遞體系,使海水鹽度這一計量標準成為中心最有特色的計量標準,也使得中心成為我國乃至亞太地區海水鹽度量值傳遞的權威機構。
憑借這些技術優勢,2005年成立的全國海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將秘書處設在了標準計量中心,負責全國海洋及海岸帶等方面的標準化日常工作。全國海洋標準化工作由此全面鋪開。
隨著海洋事業的快速發展,各類海洋工作數據資料的準確度、時效性、可靠性、代表性及權威性等質量指標要求越來越高。影響海洋數據資料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獲取該數據的海洋儀器設備。為合理評價各類海洋儀器設備的性能,保證其產品質量,2008年,國家授權標準計量中心成立我國首家國家級海洋產品質檢機構——國家海洋儀器設備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負責開展全國海洋儀器設備產品的質量檢驗與監督。從此,我國海洋儀器設備產品領域有了權威的國家級產品質檢機構。
躍升:活力勃發 乘勢而上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強調,要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習近平總書記把海洋譽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海洋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標準化和計量,海洋的特殊環境決定了海洋標準化、計量工作不可取代的特殊性?!度珖Q髽藴驶笆濉卑l展規劃》《全國海洋計量“十三五”發展規劃》《關于加強海洋質量管理的指導意見》等規劃和規范性文件陸續出臺。
黨的十八大以來,是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躍升發展最快的時期。幾個標志性的事件見證了該中心的不凡業績。
——為進一步健全海洋計量工作體系,2012年12月,全國海洋專用計量器具計量技術委員會成立,秘書處設在該中心,負責制修訂海洋領域國家計量技術法規和組織開展海洋領域計量比對。這一舉措有效推進了海洋領域計量技術法規制修訂步伐,為海洋儀器設備量傳溯源提供了重要方法依據。
——中國標準化協會海洋標準化分會、中國海洋學會海洋標準化分會于2015年和2016年相繼成立。此前,海洋標準只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近年來,隨著海洋領域各種技術聯盟、學術團體的不斷增多,設立團體標準更加有利于促進標準化的普及。依托標準計量中心,這兩個分會開始籌劃團體標準相關工作,海洋標準化體系得以進一步完善。
——實施專項質量監督管理。中心針對遠洋綜合調查質量,指派質量監督員隨船赴南北極和深遠海,實施現場監督,全程守護海洋調查數據的質量。
——2012年5月,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簡稱亞太區域中心)成立,開展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標準化和質量控制工作。這是該中心走向海洋國際舞臺的新突破。目前,亞太區域中心影響范圍由亞太區域拓展至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區,成為全球海洋計量檢測技術交流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該平臺的完善將為 “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效的標準化、計量基礎保障。
在亞太區域中心成功運行的基礎上,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全球海洋教師學院天津中心獲批成立,成為推進我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平臺和抓手。
近年來,借助亞太區域中心這一平臺,標準計量中心成功組織了首屆海水鹽度測量國際比對,涵蓋了17個國家、25家實驗室,使得多項海洋標準、海洋儀器計量校準數據實現了國際互認,這意味著中國海洋標準開始“走出去”,為更多國家提升海洋標準計量技術水平貢獻中國智慧。
——標準計量中心以海洋事業需求為導向,不斷推進海洋標準計量質量融合互動,構建起海洋標準化、計量、質量“三位一體”的工作體系。截至目前,中心已組織制修訂并發布了400多項海洋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主導和統籌研建的近40項海洋學特殊量值計量標準裝置成為統一全國海洋量值的最高標準。
風雨兼程三十載,滿懷信心向未來。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主任姚勇表示:“30年來,經過不斷的磨煉和積累,我們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國家需求和世界上的海洋強國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我們沒有理由停歇,必須振奮精神,持續發力,做大做強?!?019年,中心制定了“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即明確一個定位:為生態文明建設和履行自然資源部“兩統一”職責提供優質標準、精準計量、全面質量管理技術支撐和服務;推動兩個融合:海洋標準計量質量與自然資源主體業務深度融合;壯大海洋標準化、計量、質量監督管理“三位一體”工作體系;夯實運行機制、人才隊伍、基本建設、創新能力四項基礎。以期積蓄能量,奮力躍上新臺階。
夢想照亮前方路,初心激勵腳下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立之年”的標準計量中心正以更加成熟的姿態,邁上奮楫爭先的新征程。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2-09-13
2020-11-20
2020-03-17
2020-03-06
2020-02-29
2020-02-26
20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