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計量數據失控的常見原因
1.試驗方法引用不正確。所依據的方法已被替代,如國家規程規范替代地方規程規范,新的方法替代舊的方法;開展的計量活動超出方法本身的范圍要求;開展的計量活動不適用該方法;未按正確步驟開展計量活動。
2.標準物質已經失效。標準物質證書已過期;標準物質被污染;標準物質存儲不當致失效;標準溶液的配置未嚴格按照方法要求;標準器組溯源證書已過期;標準器組的技術指標不滿足方法要求;標準器組的修正系數未及時更新。
3.環境失控。溫度、濕度、電磁場、震動、潔凈度等環境參數達不到方法要求或達不到儀器使用說明書要求。
4.未按說明書要求操作。如未按說明書要求對儀器進行預熱、調平、調零、自校等操作。
5.數據處理錯誤。未按方法要求進行修約,如多次修約、修約間隔錯誤、修約錯誤等;未按方法要求進行數據處理;自編的數據處理軟件未充分驗證。
6.樣品處置不當。存儲不當致樣品性能變更;未按要求對樣品進行預處理;取樣代表性不夠。
7.開展計量活動時的“偷工減料”。受客戶要求、領導壓力、追求經濟效益、自認為標準很高很穩定等各種原因影響,開展計量活動時“偷工減料”,該恒溫24小時的恒溫10小時;該讀做5遍的讀2遍;該做7個點的做5個點。
二、對策
1.做好制度建設。任何質量控制的方法都代替不了健全的實驗室管理,而任何一項質量控制措施都需要有管理手段和制度來保證其實施。因此,每個實驗室在開展室內質量控制之前都應首先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
2.建立管理體系。建立管理體系有助于規范實驗室管理,監督和預防質量事故的發生,一旦出現質量問題也能及時發現,迅速予以糾正和改進。建立實驗室管理體系的主要依據為ISO/IEC 17025:2005《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3.建立績效管理激勵約束機制。利益驅動是社會組織動力機制中最基本的力量,是由經濟規律決定的。實踐證明,質量管理工作與績效激勵約束機制有機結合起來,把質量管理工作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和依據,加大獎優罰劣力度是實施質量管理的有效手段。
4.實施質量監督。質量監督工作一般以質量監督網的形式展開,質量監督網由質量負責人、綜合管理部門、檢測部門的質量監督員組成。質量監督員的選用主要考慮:監督員的數量,實驗室根據檢測工作涉及的專業技術領域,只要能夠滿足工作需要即可。質量監督是一項技術性工作,監督員應由了解檢測目的,熟悉檢測方法、程序,懂得結果評價的人員來擔當,就專業知識而言,要求其高于一般檢測、核查人員。
5.開展實驗室內部比對。實驗室內部比對一般包括,不同人員比對、不同方法比對、不同設備比對、留樣再測等方式。評價目的不同,實施比對的方式不同。如不同人員比對是評價檢測人員是否具有勝任其所從事計量工作能力的方法;不同設備比對是用來確定設備的測量能力及精確度的活動;不同方法比對用來確定不同檢測方法準確性、可靠性的活動。
6.參加測量審核、能力驗證計劃等實驗室外部比對活動。參加實驗室外部比對活動有助于確定實驗室該項目的能力,增強實驗室對自我能力的認知;提供實驗室數據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客觀證據;保證計量機構標準物質或儀器設備量值溯源性的要求,與同類實驗室達成量值一致;增加客戶信心。
本文刊發于《中國計量》雜志2018年第2期 作者:廈門市計量檢定測試院 沈在欽
內容推薦
更多>2019-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