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網 http://www.www.meettree106.com/
中國計量網——計量行業門戶網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苑 > 實驗室管理

關于霉菌檢測過程幾個關鍵問題的探討!

發布時間:2019-06-05 作者: 來源:食品實驗室服務 瀏覽:7241

霉菌廣泛分布于土壤、水、空氣等自然環境中。由于霉菌孢子可以較長時間存活于空氣中,并通過空氣傳播給其他物質,因此無所不在,防不勝防,給人類的生活和健康帶來很多危害。霉菌及霉菌毒素污染所造成的損失早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特別是食品衛生領域,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制訂多種食品中毒菌及霉菌毒素的限量標準,同時加強對霉菌檢測技術的研究,并不斷提出新的見解,完善該項技術。


早在我國1997頒布的國家標準GB16740-1997中,就已經將所有的保健食品都增加了霉菌指標。各級食品衛生檢測機構也都全面開展霉菌的檢測工作。由于霉菌檢測技術起步較晚,加上其生理和形態的多樣化和復雜性,至今仍有不少基本的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近年來,這方面的研究進展很快,國內外不少學者提出了許多改進措施,為了更好地解決霉菌檢測過程中遇見的各種問題,本文根據作者的實驗觀察,并結合國內外有關研究的最新進展,對霉菌檢測過程中幾個關鍵問題試作全面的探討。


一、培養基的選擇

培養基的選擇應根據實驗材料和檢驗目的來確定。目前國標方法中使用的培養基有:馬鈴薯葡萄糖瓊脂(PDA)、孟加拉培養基(RBC)、高鹽察氏培養基(CAO),其中PDA和RBC適合于一般的霉菌和酵母菌生長,而CAO則適合于高滲性霉菌生長,酵母菌幾乎不長。


在日常檢測中我們發現,有些常見的耐高滲性霉菌,如局限曲霉、謝瓦曲霉、赤曲霉、Wallemia等在PDA、RBC上生長非常緩慢或不長,而這些菌在高滲培養基如M40Y、DG18(M40Y瓊脂配方:蔗糖400g,麥芽提取汁20g,酵母提取汁5g,瓊脂20g,氯霉素50mg,蒸餾水1000ml;DG18瓊脂配方:葡萄糖10g,蛋白胨5g,KH2PO41g,MgSO4·7H2O 0.5g,氯霉素0.1g,0.2%二氯硝基苯胺1.0mL,瓊脂15g,蒸餾水1000mL,PH6.5)上則正常生長。孢子、形態特征發育良好,而且酵母菌也能在M40Y、DG18上生長,因此,若能同時采用PDA和M40Y(或DG18)分離培養各類樣品中的霉菌,將能更全面地反映出污染霉菌的菌相。特別是對干燥食品、高糖食品、淹漬食品等,更有必要同時采用M40Y或DG18。


由于霉菌中很多種類不會產生有毒的霉菌毒素,危害較小,而有的菌株即使污染數量不多,但其產生的霉菌毒素卻危害較大,因此僅作霉菌計數并不能全面反映其危害程度,重要的是要知道污染菌的菌相,才能更好地判斷被污染食品的安全程度。


為此,國外有些研究者設計出各類選擇性培養基,可以識別產毒的霉菌。如AFPA培養基(配方:酵母提取汁20g,蛋白胨10g,檸檬酸鐵銨0.5g,0.2%二氯硝基苯胺1.0mL,瓊脂15g,蒸餾水1000mL,PH5.6)用于分離黃曲霉毒素產生菌高污染率的食品。產黃曲霉毒素的菌株黃曲霉和寄生曲霉在AFPA上30℃培養2~3天就形成背面有亮橙黃色的特征性菌落,非常容易識別。有人利用該培養基分離黃曲霉高污染食品花生、玉米等,取得了滿意的結果。因此,針對不同樣品,有目的地設計出相應的選擇性培養基,以篩選污染菌中的危險菌群,將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


二、接種方式

接種方式主要有傾注法和涂布法兩種。目前國際方法中采用傾注法,但近來國際上有不少學者認為霉菌計數采用涂布法更合適。


Beuchat和Matsuda等人分別對這兩種方法作了大量比較試驗后發現,對霉菌計數來說,涂抹法有以下幾方面優越于傾注法:①培養出的霉菌菌落數較多;②培養所需的時間較短;③霉菌孢子、菌落形態特征發育完全,便于鑒定。這是因為絕大多數霉菌是好氧的,在培養基表面生長快,發育好,而混在培養基中發育就受影響,而且在培養基傾注時霉菌孢子易受熱損傷。我們在自己的實驗室也做了類似的比較試驗,通過對30種常見霉菌的試驗證實了上述的結論。因此,我們認為,霉菌計數采用涂布法既準確又省時,值得推廣。


三、培養溫度

經對多種常見霉菌的最適生長溫度作了調查發現,大部分菌種的最適溫度為25~30℃。但一些產曲霉毒素的菌株或動物致病菌則需要更高的溫度,如黃曲霉35℃、構巢曲霉33℃、煙曲霉37℃、小孢子菌35℃。因此,培養溫度也應根據培養目的而定,一般情況下都采用25~28℃培養,若有特殊培養目的,則應適當調節培養溫度。


四、培養時間


我們對30種常見霉菌的生長速度作了調查,正常培養條件下,培養3~4天的菌落數與5~7天的基本相同,但菌種的特征不明顯,因此,如果只要作霉菌計數,培養3~4天已基本達到目的,但如果還要進一步分類鑒定,則需要培養更長的時間(7~14天)。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有幾類生長特別快、菌絲很多的菌,則必需在48小時以內計數,否則菌絲就會覆蓋整個平皿,無法準確計數。這類菌主要有:毛霉、根霉、犁頭霉、共頭霉、木霉等濕度較大的樣品,這類菌污染較多,檢測這類樣品,應提早觀察記錄。


五、最適計數范圍


霉菌菌落由孢子和菌絲組成,相當擴散,在直徑9cm的平皿里,菌落數稍多就相互交叉重疊,影響計數,但數量太少又會產生較大的誤差,因此選擇適當的稀釋度計數是保證結果準確的關鍵環節之一。


我們對這方面作了一些觀察研究,首先是將實驗菌株的斜面培養物制成含有約106個/ml的孢子懸液,并用血球計數器在顯微鏡下準確計數,然后將孢子懸液作10-1~10-6倍稀釋,吸取不同稀釋度的稀釋液接種于PDA,25℃培養5天后計數。30種常見霉菌的兩種不同計數方法所得結果比較顯示,大部分菌株每平板含有10~50個菌落的稀釋度時的計數與顯微鏡計數結果最接近;有近一半的菌株,每個平板含50~100個菌落已較難計數,而大部分菌株,超過100個/平皿或小于10個/平皿的計數結果就與顯微計數結果存在較大差別,因此,應盡量選擇10~50個/平皿的稀釋度進行霉菌計數。


而對上述提及的菌絲很豐富、菌落特別擴散的毛霉、根霉、犁頭霉等菌株,則應在更少的范圍內計數(30個/平皿以內)。為控制霉菌的生長速度和菌落的生長范圍,可在培養基中添加少量抗生素,如氯霉素(50~100mg/L),金霉素(20~100mg/L),慶大霉素(50mg/L),土霉素(100mg/L)等。


六、霉菌檢測過程中應特別注意的事項


1、由于霉菌檢測所需的時間較長,中間又需要多次觀察,因此實驗前一定要作好實驗計劃,明確觀察記錄的時間。


2、霉菌孢子通過空氣傳播,所以實驗時應保持實驗室平靜,減少空氣流通;操作時手腳要快,動作要輕,特別是培養過程中,如果觀察時動作過大,早期生長出的霉菌孢子就會在培養基內擴散,形成新的菌落,導致結果不準確。


3、實驗前應認真做好全面的消毒工作,包括操作人員手指、實驗室空間、實驗臺等,實驗后應第一時間將有霉菌的培養物高壓滅菌,防止進一步擴散。


4、對使用的菌株的生理、生態、形態、毒理、致病性必需有充分的了解,并作好相應的防擴措施,防止污染其它物品。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培訓通知 培訓通知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
av电影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