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IEC17025《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JJF1069《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核規范》等許多文件對于對社會出具公證數據的機構,均有條款要求它們利用期間核查以維持計量標準和設備檢定或校準狀態的可信度,以保證其對外出具數據的可靠性。本文依據實際工作的可行經驗闡明了對期間核查概念的理解,參閱文獻介紹了期間核查的方法,提出利用期間核查的統計結果服務檢測工作。
一、期間核查的概念
“期間核查”也稱為“運行檢查”或“中間核查”,它通常是指實驗室根據自身規定的程序和日程對其計量基(標)準、傳遞標準或工作標準、標準物質以及其他重要計量設備,在兩次定期檢定之間的時間間隔內一次或多次使用適當的技術、校核方法進行檢查,看其是否始終保持著檢定時的準確度,它不是再檢定,只需使用簡單、具有相當可信度的方法,對儀器設備進行核查。
據此概念我們可理解為,期間核查用簡單實用的方法檢查的是設備保持其標準輸出的穩定性,即(1)其輸出值是否為標準值;(2)該數值是否在要求的范圍內。因此,我認為期間核查方法可采取:(1)對其準確度或不確定度進行驗證,方法見本文二、1所述;(2)對其穩定性進行考核,方法見本文二、2所述。
二、期間核查方法
1.采用對計量標準或設備測量不確定度驗證的方法做期間核查
一般通過更高一級的計量標準采用傳遞比較法進行。在無法找到更高一級的計量標準時,也可以通過具有相同準確度等級計量標準的實驗室之間的比對(多臺比對法或兩臺比對法)驗證所給不確定度指標的合理性。常用比對方法如下:
(1)傳遞比較法
用被考核的計量標準或設備測量一穩定的被測對象,其可以是工作標準或其他核查標準。將該被測對象送到具有更高一級計量標準的部門進行測量。若用被考核計量標準或設備和更高一級計量標準進行測量時的擴展不確定度(k=2,下同)分別為U和U0,它們的測量結果分別為y和y0,則應滿足:
當U0≤U/3成立時,可以忽略U0的影響,此時上式成為:
y-y0|≤U
(2)多臺比對法
無法得到更高一級的計量標準時,可以用3臺以上具有相同準確度等級的計量標準或設備,對同一穩定的被測對象進行測量,它們的測量不確定度均為U。若肉些測量結果的平均值作為參考值,則由被考核計量標準得到的測量結果y應滿足:
上式中,系數是考慮到被考核測量結果y和多臺測量結果的平均值
之間的相關性而引入的。
(3)兩臺比對法
若無法找到多臺具有相同準確度等級的計量標準或設備,也可以采用同等級的兩臺計量標準或設備進行比對。若用兩臺計量標準或設備得到的測量結果分別為y1和y2,兩者的擴展不確定度分別為U1和U2,則應滿足:
比較而言,傳遞法得到的結果比較可靠,并且所得到的結果具有溯源性,而多臺或兩臺比對法得到的結果可靠性較差。所以,僅當無法采用第一種方法時才考慮第二種方法,僅當第二種方法也無法實現時才考慮第三種方法。
2.采用對計量標準或設備穩定性考核的方法進行驗證,做期間核查
(1)若有關計量檢定規程或計量技術規范對計量標準或設備穩定性考核方法有明確規定時,可按有關規定執行。
(2)若有關計量檢定規程或計量技術規范對計量標準或設備穩定性考核方法無明確規定時:
①對新建計量標準或設備穩定性考核的辦法:選一穩定的被測對象,每隔一段時間(大于1個月),用該計量標準進行一組n次的測量,取其算術平均值作為該組的測量結果。共觀測m組(m≥4)。取m組測量結果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作為新建計量標準或設備在該時間段內的穩定性。
?、趯\行中計量標準或設備的穩定性的考核辦法:選一穩定的被測對象,在計量標準或設備自身的檢定/校準周期之間選一個或多個適合的時間,用該計量標準或設備進行一組n次的測量,取其算術平均值作為該次的測量結果,該結果(一周期做一次核查的)與上個周期核查的測量結果的差值或本周期內核查測量結果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一周期做多次核查的)作為該計量標準或設備在其檢定、校準周期內的穩定性。
判定原則:穩定性應小于該計量標準或設備的擴展不確定度(k=2)或最大允許誤差的絕對值。
通過日常實踐可發現,有些項目就是通過對計量標準或設備穩定性考核方法進行驗證做期間核查的,并且結果是可信的。
采用上述實驗方法的驗證,對所查計量標準或設備的期間核查是否符合核查標準要求要給出肯定性的總評價。
三、統計期間核查結果對標準或設備進行監控
期間核查實際上是選一臺穩定的儀器設備,在被核查計量標準或設備自身兩次檢定/校準之間用被核查的計量標準或設備對其做一次、兩次或多次檢測,幾年下來可得到被核查的計量標準或設備期間核查的統計結果。由此統計結果,我們能看到所查計量標準或設備在近年保持準確輸出的情況,能看到所查時間內檢測數據的變動,有效統計數據越多,我們越能對所查計量標準或設備的運行質量情況有更準確的了解和認識,對其運行的趨勢易于做出正確判斷,可對計量標準或設備的運行做維護、控制和處理,也就能對其所做的檢測工作質量做出判斷和控制。簡言之,就是用統計學的方法和技術對過程進行分析和控制,使計量標準或設備所做檢測數據的變動在合理范圍內,而防止異常檢測數據發生,此即期間核查的統計過程控制(SPC)。
期間核查SPC更加強調對過程的分析、改進和控制,強調分析和控制引起檢測數據波動的根本原因,而不是靠事后的“檢驗把關”將不合格數據“挑出來”,力圖實現預防性質量保證。
在應用期間核查SPC時,一般經過這樣的循環:
1.分析
必須要了解過程的功能與要求、輸出檢測數據的波動情況、過程統計受控狀態等。在分析過程中,SPC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例如,分析用控制圖(控制圖是描述過程輸出檢測數據波動狀況的坐標圖)。
利用分析用控制圖,我們能直觀地識別過程的統計受控狀態和失控狀態,用過程分析方法判斷滿足顧客要求或過程的能力等。若其特征值即每次核查的結果值穩定,即其多次核查的結果數值接近,分散性小,則可放心使用該標準或設備,并可在一定時間內適當放寬核查周期等。反之,則要進一步分析和改進。
2.改進
對過程進行改善。要針對SPC識別出的失控現象和統計信號,分析并尋找失控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并對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失控原因做到心中有數。有時由隨機因素引起的過程波動也可能很大,使過程即便在統計受控的狀態下,過程輸出的波動也會很大,不能滿足顧客或過程的要求。這時,需要對過程進行更進一步的改進,包括改進核查方法、操作方法等。
3.控制
一旦對過程有了很好的了解,并采取了改進措施,就要在改進了的水平上對過程的運行進行有效的監控,使過程一旦偏離了最佳水平就及時調整,使過程始終在最佳狀態下運行,從而使過程輸出的數據波動最小。
4.持續改進
對過程的改進循環不能到此為止,要不斷發現新的改進機會,不斷滿足顧客日益提高的要求,并將改進循環不斷地進行下去。
四、結論
至此,我們可認為計量標準或設備測量運行過程的核查結果統計控制是期間核查較“精細”的方法,期間核查是計量標準或設備的簡單測量過程的控制,它是對于等準確度的核查,不是高準確度的核查。這是由其原理和方法決定的,因此也使我們能夠利用統計過程控制的方法來掌握計量標準或設備的期間核查及其對外檢測數據的質量。
內容推薦
更多>2019-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