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第21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以米制公約的簽約日——5月20日作為世界計量日。從2000年5月20日起,世界各國開始了世界計量日一系列宣傳活動,并設計制作世界計量日宣傳海報,宣傳計量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2019年世界計量日主題為:國際單位制(SI)—— 根本性飛躍。還有一個多月我們將迎來5.20世界計量日,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我國歷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和主題宣傳畫之——2016動態世界中的計量。
世界計量日回顧之:2018
世界計量日回顧之:2017
2016年世界計量日主題——動態世界中的計量
國內版海報
2016年世界計量日致辭:量值定義世界 精準改變未來
原國家質檢總局局長 支樹平
運動是世界發展的永恒規律。今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為“動態世界中的計量”,這既站在了計量發展的最前沿,也閃耀著哲學智慧的光輝。
計量是探索動態變化世界的鑰匙。世間萬物都是由“量”組成的,并通過“量”來體現。計量描繪著這個動態世界,也時刻探索著未來的變化。從“黃帝治五氣,設五量”到“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從“車同軌,書同文”到全球計量統一,從古代中華大地上矗立的日晷到現代2億年不差一秒的鍶原子光晶格鐘,計量始終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步伐而不斷向前邁進。伴隨測量精度大幅提升,一大批革命性的新技術由此誕生,帶來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歷史上三次技術革命都和計量測試技術突破息息相關。正是因為對量的認識不斷深化,測量手段不斷進步,測量精度不斷提升,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斷增強,才推動了人類世界的動態發展變化。在科技迅猛發展和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計量不僅是科學技術的基礎、社會進步的基石,是保證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和公平貿易的基礎,也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梢哉f,量值定義世界,精準改變未來。
世界是動態的,對計量的需求也是動態的。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催生產業重大變革,不斷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也給計量提出了許多新需求、新挑戰,迫切需要計量在測量精度、測量方式和測量數據等方面不斷提供更加精準、更加極端、更加快速、更加泛在的服務,需要計量在傳感技術、遠程測試、在線測量等方面盡快建立完善相關的測量技術與方法,需要計量從質量技術基礎的角度,提供“全壽命周期、全產業鏈、全溯源鏈、全系統”并具有前瞻性的計量測試技術服務。
計量必須適應動態世界的發展變化。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計量發展,一直不懈努力,逐步建立起科學的計量工作體系,保證了全國單位制的統一和量值的準確可靠,為世界計量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我們將以服務創新驅動和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圍繞國家戰略前沿領域創新需求,加快新一代高準確度、高穩定性量子計量基準研究,逐步建立完善國家先進測量體系。我們將以推動協調發展為目標,把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與“中國制造2025”、建設質量強國等有機結合,完善計量事業發展體制機制,積極構建“大計量”的工作格局。我們將以服務綠色發展為內容,加強關鍵計量技術和測量設備研發,積極探索建立大數據平臺,加快構建能源資源計量服務體系。我們將以開放合作共贏為目標,大力實施計量國際化戰略,為中國制造“走出去”提供計量技術支撐。我們將以滿足實際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國家計量基準戰略資源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戰略作用,不斷提高計量有效供給質量。
古今中外,計量已經成為國家主權的象征。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大一統的中華文明基礎;美國、德國、英國等44個國家和地區把計量(度量衡)寫入憲法,作為中央事權和統一管理國家的基本要求。計量應當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納入國家和地區發展的總體規劃,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千百年來,計量在動態世界中不斷發展,而始終不變的是對量值準確、測量精準的追求。中國正在大力推進質量強國建設,我們需要大國工匠,呼喚工匠精神。我們既要讓大國工匠掌握精準可靠的測量工具、先進的測量技術和測量方法,更要讓大國工匠把精益求精的計量文化流傳百世、澤披后人。
這是一個瞬息萬變、豐富多彩的世界。讓我們緊握計量這把神奇鑰匙,更加精準地感知世界變化,共同開啟人類發展的美好未來。
2016年世界計量日主題
Measurements in a Dynamic World
國際版海報
2016年世界計量日致辭
國際法制計量局局長 史蒂芬?帕托雷
作為一名機械工程師,對于動力學,首先浮現在我腦海的是它是應用物理學的一個分支,特別是在經典力學領域中關于力和扭矩及其對運動影響的研究方面。動力學的研究分兩類:線性的(如力、質量/慣性,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動量)和旋轉的(如轉矩、慣性矩/轉動慣量、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和角動量)。通常,物體同時做線性和旋轉運動。
許多儀器在“動態”法制計量學中被應用,下面舉例說明:
●自動稱重儀器,可以對運動物體進行稱重;
●電能表,測量電子流;
●各種類型的測量水流量的儀器;
●測量其他各種液體流量和氣流量的儀器;
●計價器。
然而在英語中,“動態”一詞不僅與運動有關,還與變化有關。
一個運用在多種不同科學(如計量)和工程學科中的例子可以突顯這個連續性的和富有成效的“變化”,那就是太空旅行。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研制出第一架可控制的、具備持續自動推進功能的飛機。1957年10月4日,蘇聯將人造衛星1號送入軌道,這是地球的第一顆人造衛星。1969年7月20日,在美國的阿波羅11號任務中實現了第一次載人登月。1998年,國際空間站(ISS)的第一個組件,或可居住的人造衛星,投入低地球軌道。2012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好奇號探測器成功登陸并對火星進行探索。最近2014年11月,歐洲航天局的羅塞塔任務讓菲萊探測器著陸在彗星上。
計量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關某些國際標準單位的定義工作,諸如對于千克的新的定義已接近完成。為其他國際標準單位作出定義而改進設備的研究持續獲得成功。
計量學如人類文明一樣古老,但它仍在持續變化;并且還能看到它在加速變化,它仍然是動態的。參與到被我們稱之為“計量”的工作的時刻是非常令人著迷的。
2016年世界計量日致辭
國際計量局主席 馬丁?米爾頓
當我們在21世紀反思迅猛變化時,我們可能會說,“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對于計量工作的需要,以及如何滿足這種需求,之于任何人來說都毫無例外;而將一個穩定可靠和精準的測量系統所帶來的便利應用于動態的世界無疑是一種挑戰。
眾多新技術的運用滿足了許多社會需求,從本質上講,這是通過穩定和準確的計量才得以實現的。無論是在一個高速運轉的磁盤驅動器中,還是在電網中可再生能源的供應和需求變化方面,或是推動環境改善和提高航空航天工業的燃油效率方面,準確掌握動態量對應用高技術取得進展是至關重要的。動態數量還在現有工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火車及卡車的動態稱重和對汽車輪胎與發動機的震動及影響的監測。
這類動態計量的運用帶來了特別的挑戰。在日常應用中,將高度準確的長期穩定標準同動態原位計量技術結合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其本身就需要偉大的創新。
想要讓我們的計量能力適用于動態世界還需要其他措施。對于“2018再定義計劃”來說,對國際單位制(SI)的未來需求將是一個關鍵驅動力。這種變化將確保更大的全球普遍性的測量系統會帶來更多益處,并且在未來科學和技術革新中創造新的機遇。
我們需要動態的組織中處于動態的人們來化解動態世界中的計量問題。
歡迎機構、企業從事計量宣傳工作的人員加群交流:QQ群43379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