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單位制SI迎來歷史性變革
2018年11月13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在位于法國巴黎市郊的凡爾賽議會中心隆重開幕,共有來自國際計量局(BIPM)正式成員國和附屬成員國(經濟體)的近300名代表出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秦宜智(正部長級)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出席大會。
本屆大會為期4天,主要聽取了國際計量委員會及下屬十個咨詢委員會的工作報告、國際計量局工作報告、國際計量局未來四年工作規劃,并就國際計量重大事務做出決議,選舉新一屆國際計量委員會委員等。
大會首日,國際計量局局長馬丁·米爾頓在工作報告中,專門就中國為國際計量局能力建設和知識傳播項目提供的自愿性支持和取得的豐碩成果表示感謝。
據悉,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與國際計量局在真菌毒素、時間頻率和重力、用于世界協調時(UTC)的北斗系統時間傳輸領域簽署了3項合作協議。同時,在化學、時間頻率、電學、電離輻射、行政管理等領域,累計向國際計量局派遣了12名訪問學者,為推動國際計量科技發展、應對時代挑戰做出了貢獻。其中,由中國計量院和國際計量局聯合主導的“真菌毒素計量能力建設”項目,推動了非洲、南美和東南亞地區發展中國家真菌毒素計量溯源體系的建立與國際互認。項目獲得了南非、土耳其、泰國等多個項目參與國的贊譽,受到了國際計量界的廣泛關注。
本屆國際計量大會受到極大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際單位制的修訂。11月16日,經包括中國在內的各成員國表決,全票通過了關于“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1號決議。根據決議,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等4個SI基本單位的定義改由常數定義,于2019年5月20日起正式生效。這是國際測量體系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部建立在不變的常數上,保證了SI的長期穩定性和環宇通用性。就像1967年秒定義的修訂使我們在今天擁有了GPS和互聯網技術一樣,新SI將在未來對科學、技術、貿易、健康、環境以及更多領域產生深遠影響。可以說,SI的修訂是科學進步的一座里程碑。
出席大會的中方代表還有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司長謝軍、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韓建平,中國計量院院長方向、黨委書記段宇寧,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初等。方向院長還特別受邀在大會第二天作有關中國食品安全計量工作的大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