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計量與科技異彩相映??寫在國際計量日之際 (2002)
發布時間:2015-04-16
作者:
來源:趙彤
瀏覽:2145
在當今高速發展的各個科技領域,計量測試發揮著重要的以至關鍵的基礎保證作用。同樣,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推動著計量科學水平的迅速提高。今年世界計量日以“計量與科技”的主題向全社會展現了計量與科技的雙依關系,向社會各界宣傳著計量知識和相關的科技發展。2000年第21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確定每年的5月20日為世界計量日。1875年的5月20日17個國家在法國巴黎簽署了“米制公約”。這是一項在全球范圍內采用國際單位制和保證測量結果一致性的政府間協議。一百多年來,米制公約在保證國際計量標準統一、一致,促進國際貿易和科技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當年主管國家科技工作的聶榮臻同志精辟地概括了計量的作用:科技要發展,計量須先行。從整個科技發展的歷史看,的確莫不如此。毫無例外的每一項科技發明、每一項技術創新從論證、試驗、鑒定以至推廣,驗證其科學與成功的每一環節必然是計量測試數據。神舟3號發射、飛豹飛機型號研制、三峽大壩基線測定、納米技術研究、雜交水稻推廣、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應用等,都是計量在科技中發揮作用的范例。
計量科學的自身發展也是采用最新科技成果的結果。由于計量測試覆蓋整個物理學特征范圍以及其準確度、精密度的要求,很多科學理論和科研成果被最先應用于計量領域,如量子物理、激光技術、超導技術、納米技術等,使得計量科學始終處于整個科學技術的前沿。當前計量測試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例如,時間和長度基準的不確定度分別達到10-15和10-11量級,相當于幾千萬年誤差一秒和上億公里誤差一米。化學計量中的痕量分析測試竟可以測出融入一個標準泳池中一滴溶液的物質成分。
經過幾十年建設,我國計量科技已具有相當的基礎。現有技術機構近萬個,專業計量人員百萬之眾。每年都有大量科技成果問世并發揮巨大社會和經濟效益,一些科學成果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當然,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計量與科技、計量與經濟的發展還不平衡,在一些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國家已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并已著手規劃和建設面向未來發展的新的國家計量體系。從現在起的十年中,國家將加大投資力度,大力提升國家計量科技水平,建設中國計量院科研基地,調整和完善計量量值傳遞和溯源體系,改善技術裝備、提高人員素質。在不遠的將來,我國的計量將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起到更大、更重要的作用,計量與科技將更加異彩相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