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紀念的“5.20世界計量日”
受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歐洲的科學技術、工業經濟和國際商貿迅速發展, 進一步推動了度量衡制度由古代向近代科學的變革, 并第一次推動了度量衡制度在國際范圍內的統一。1875年3月1日,在法國政府的主導下,召開了由17個國家外交代表參加的國際米制外交會議,并于5月20日全權代表各自國家政府簽署了《米制公約》,決定設立國際計量局(萬國權度局)。
如果說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古代度量衡史上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那么1875年5月20日《米制公約》的簽署則標志著在國際范圍內第一次實現了度量衡的統一,它是世界近代計量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那時,能夠加入這個國際計量大家庭的成員絕大多數都是經歷了工業革命洗禮的歐洲工業國家,如法國、德國、俄羅斯、英國、西班牙、瑞士、瑞典、奧地利、比利時、葡萄牙、丹麥、挪威、羅馬尼亞以及北美的美國和亞洲的日本等,他們在科技和工業經濟領域里都有強烈的需求,也有能力和資格加入這個國際計量大家庭。遺憾的是,當時的亞洲只有日本加入了這個國際計量大家庭,而我國還處在封建王朝末期,光緒皇帝4歲繼位,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政治腐敗、經濟不振, 工業和科技十分落后。即使1911年中華民國政府推翻了封建王朝,但隨即又陷入了約半個世紀的軍閥混戰、日本侵華戰爭以及國內解放戰爭,根本無暇顧及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就無視國際計量大家庭的存在。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隨著我國近現代工業大規模的發展,近現代計量工作逐漸受到重視,專門成立了國家計量局, 以政府為主導,全面推動我國近現代科學計量、工業計量和法制計量的發展,也曾數度關注國際計量大家庭的動向,并期望與之交往。但鑒于我國所處嚴峻的國際環境以及執行相對封閉的政策,我國計量界長期以來專注于建設國內統一的計量體系,無法與國際計量界建立正常的交流渠道,這種狀況持續了約25年,直至“文革”結束。
2013年世界計量日宣傳海報
1976年10月,我國“文革”結束了,一切都在經歷撥亂反正,而最為重要的是我國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封閉政策, 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打開了國門。1976年12月25日,中國科學院(“文革”中代管全國計量工作)、國家計委和外交部以(76)科發外字877號文聯合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擬參加國際米制公約的請示》報告。這3個掌管國家內政外交重要參謀和決策的綜合部門在報告中提出“根據我國計量工作發展的需要,擬以我政府名義參加《米制公約》,由國家標準計量局主管?!贝艘庖婋S即經華國鋒、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意并得到中央和國務院的批準。1977年5月20日,我駐法使館根據我國外交部1977年5月9日授權,正式照會法國外交部,通知了我國政府的這一決定。法國政府確認此照會日期即為中國人民政府決定加入《米制公約》的日期并通知了各締約國政府和國際計量局局長泰利昂先生,至此完成了締約手續。我國成為國際米制公約組織第45個締約國。1977年5月20日,這個日子距《米制公約》正式簽訂日??1875年5月20日, 整整相隔102年。這無論是對國際計量界,還是在我國計量史上,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讓我們記住“5.20世界計量日”對我國計量界所附加的一層新意。
自1977年5月20日, 我國加入國際米制公約組織至今已有36個年頭了,我國從一個年幼的新成員已成為一個“而立之年”有所作為和影響的重要成員了,它表現在:
1.我國相繼有王大珩、高潔、段宇寧3位國內知名計量專家被國際計量大會選舉為18位專家組成的國際計量委員會(CIPM)的重要成員。
2.國際計量委員會各重要咨詢委員會都有中國計量專家作為成員,有的還擔任了咨詢委員會的主席(段宇寧為CCT主席)。
3.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是參與國際互認協議(CIPM-MRA)大部分關鍵、輔助比對的重要成員,并主導了亞太地區(APMP)的比對,成為亞太地區中心計量實驗室之一。
4.在國際計量局官方網站上公布的、為國際認可的各國國家計量院校準能力的項目總數,位列國際計量界第五位,亞洲第一位。
在“5.20世界計量日”這個日子里,我國計量界已完全可以挺起胸膛,慶祝已取得的成就,并以此作為對世界計量的紀念??“永遠為全人類服務”(這是《米制公約紀念章上銘刻的宗旨)。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4-05-27
2024-04-20
2022-03-30
2021-05-31
2021-05-20
2021-02-05
20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