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是一個碎片化嚴重的細分行業,分布在全國各地各領域的檢測機構約有三萬余家,而這個龐大的數據里,超過10億年收入的機構卻為數不多。面對“小、弱、散”的行業整體特點,中國檢測業的發展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去年開始,國務院已經發布相關政策,將進一步做強做大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檢測整合將成為近幾年行業的熱點事件。民營、外資機構都會在行業內加劇競爭,跑馬圈地。華測檢測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測”)作為中國檢測與認證服務的民營第三方代表,在“新常態”下又將如何應對?華測又將傳達哪些信號?近日,記者專訪了華測董事長萬峰先生。
走到資本市場是整合的第一步
近些年,中國的檢測公司紛紛涌入資本市場,謀求更多發展。而華測作為民營檢測機構當中的上市公司,又是如何看待中國檢測市場的“上市潮”? 萬峰給出了以下的答案。
萬峰從行業的整體特點談到了一個突出點——“散”。他說:“行業內極容易形成若干小規模的檢測機構。同時,他們存在品牌傳播慢,建立行業知名度不易,而且隨著新產業的出現會誕生新的檢測行業,檢測行業的天然特性‘散’,造就了檢測機構上市的普遍現象,這些機構也能較快創收利潤。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他們很難做大,做到跨領域跨行業發展就更加困難。”
從政府層面,他對我要測網的編輯強調,中國檢測機構的發展還處于早期階段。“政府的轉制還遠沒有完成,這是不斷產生新的檢測機構的由來之一。第二,在新的領域里,政府也在不斷放開??偟膩碇v,處在‘開門’的過程中,比如:醫學檢測,近幾年才初具規模。你會發現,國際大型檢測集團的發展就是在不斷并購中發展的。所以,未來的檢測行業也是大機構不斷并購小機構的過程。”
而對于市場化運作下的檢測機構來講,萬峰重點談了大機構。對于大機構,有其優勢所在,“大家的信賴度比較高,品牌的影響力比較好,質量的控制也比較嚴格,不會為很小的利益而涉獵廣泛的業務”,萬峰作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他說:“大象會跳舞的少。”而對于大的檢測機構的劣勢,“對新領域的關注度不夠,而新的行業和新的領域往往都是小機構開始做的。資本的發展在上市的過程中是一個不斷整合的過程,這不是壞事情,它是從小到大的變化過程,資本市場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走到資本市場是整合的第一步,大機構吞并小機構是必然趨勢。”萬峰表示,檢測機構幾乎是很多投資類機構里非常容易上市的,但檢測機構所處的行業是非常難做好和做大的。如果真的要做好、做大,不能簡單的“一哄而上”。
談到“一哄而上”,萬峰舉了一個例子,“并購”最大的困惑是一些上市機構盼望著獲得更高的利潤,有些機構的確利潤很高,凈利潤能達到50%,毛利率能達到70%,這在行業內是非常高的。但這種現象的背后卻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即是部分檢測沒有做到規范經營,比如:人員成本的提高、測試過程中的嚴格等,“一旦規范了,利潤就沒有了。”他表示,“一哄而上”最終會慢慢變成“一哄而下”。
未來會出現大量的數據,誰來挖掘,將變得有意義
“新常態”的環境下,面對檢測機構的改革,將逐步打破制約行業加速發展的制度范圍,為檢測市場化的發展進程創造更廣闊的舞臺。檢測業的發展離不開時代的背景,當前,正是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重要時期,政府層面出臺了“互聯網+”的計劃,檢測業應時代要求,必將和互聯網技術有機融合在一起,創新模式,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互聯網技術,優化資源配置,建立平臺、用戶與合作方多維一體的互利共贏的生態圈,實現檢測行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政府主導的檢測業務的放開,未來將會釋放大量數據到市場,萬峰指出:“未來會出現大量的數據,誰來挖掘,將變得有意義。”他表示,檢測行業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IT化的應用水平不高,未來將會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檢測行業亟需和現代工業相結合,創新發展,萬峰強調:“檢測業的變動還很不夠。”目前華測上市已經有六個年頭,但發展較好的上市檢測機構卻寥寥無幾,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檢測業的變化緩慢。
萬峰表示,“一定要把數據用起來,華測將會同大的機構合作。”他舉了一個例子,“華測將和環保系統合作,而目前華測在全國擁有20多家環境檢測實驗室,如何把數據共享起來?不僅僅是出具檢測報告,更需要把檢測機構的數據整體用起來,這也是華測區別于其他檢測機構的優勢之一。”
當前大部分檢測機構沒有數據的優勢,而萬峰說:“我對檢測行業在質量大數據領域的挖掘抱有期望。”華測通過找尋優勢明顯的數據類公司開展合作,因為萬峰認為,“真正數據的寶庫就在這里面。” 政府一定會開放各個領域的大數據,讓大家用大數據的方法挖掘有價值的材料,這個領域潛力巨大、前途可觀,萬峰對此充滿了興趣。同時,萬峰表示,檢測技術也會和特色的技術服務相結合,如,環評、安評等。
換一個角度而言,檢測行業也存在很多壓力。一是人員成本的壓力,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同時檢測業本身就是偏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不僅僅是檢測業,中國所有的行業都存在較大的問題,萬峰表示:“這個行業亟需自動化,處理人員成本上升的壓力,而儀器行業的自動化趨勢將會減少人力的投入,這是一個發展趨勢。檢測樣品預處理環節就是一個典型,存在大量人力的消耗,而儀器的自動化水平的提升將大大降低勞動力的投入。”
從萬峰的話語里,筆者深深地意識到,萬峰創業開始的時候選擇了檢測行業,現在越來越多的是想把行業拓展到另外一個領域,作為技術服務的拓展延伸,他強調:“互聯網+,大數據的挖掘是不可或缺的。”今年華測已經嘗試做一些事情,目前為止,華測已開始做了信息化系統及數據中心建設項目、基于穩定同位素的產品真實性和溯源性檢測平臺項目及高通量基因檢測平臺項目,通過結合高效的信息化和大數據分析能力,為客戶提供經濟、便捷的服務,提高盈利。
華測要做最中國化的國際檢測機構
檢測認證行業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家質量基礎,對加強質量安全、促進產業發展、維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生態環境和社會公共安全等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的檢測認證行業起步晚,尚處在發展初期,而國外跨國檢測集團發展態勢已非常迅猛,這無疑給國內的檢測機構打了一針“強心劑”。
隨著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一帶一路、“走出去”戰略,中國制造2025、新興產業戰略發展,檢驗檢測行業也將獲得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檢測業發展的一個趨勢就是國際化,“走出去”將是華測的一個長期企業戰略。萬峰表示:“華測很早就已經‘走出去’了,華測的電器產品線部門很早已經走出國門。檢測行業要做好,一定要‘走出去’。”
現階段一個明顯的現象是認可和規則很多是全球化的,華測已經將業務線拓展到海外其他地區。到目前為止,華測已通過了英國UKAS,美國ANSI、美國“能源之星”、新加坡SPRING等機構的認可,華測同時是美國消費者委員會(CPSC)、美國UL、美國FCC、加拿大IC、墨西哥NYCE、挪威NEMKO、德國TUV、美國紡織品染化師協會(AATCC)、美國WRAP等國際權威機構授權合作的實驗室,檢測報告具有國際公信力。
萬峰談到,“但有一點,‘走出去’不是最核心競爭力的部分,不是華測利潤的主要源泉,而且更多的‘走出去’需要通過并購來實現的。”他自信地說:“華測要做最中國化的國際檢測機構,不做國際化就不會有自己的品牌。”
隨著中國檢測業的發展,國際化檢測機構的本地化發展是一個重要方向,而國內的檢測機構走向國際化也是一個重要趨勢。萬峰向筆者預測,“將來外資機構的市場份額逐步下滑,而民營機構的市場份額在逐步提升,發展空間巨大,國內的國際化檢測機構也會相繼顯現。”
檢測行業是易守難攻的行業,民營機構的數量會大大的增加,比例也會持續的增加,但未來也會有很多機構退出“舞臺”。國有企業會走向集團化,發達國家國有機構的相當一部分轉制,最后萬峰說:“中國也會產生一批國有化機構向民營逐步轉化。”
未來華測將進一步增強競爭力,開展集團化經營并啟動再融資工作,不斷超越自我,領跑中國第三方檢測。民營機構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之一,民營第三方檢測機構未來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華測也將在時代的大背景下,抓住機遇,不斷發展,拓展業務范圍的廣度和深度,做大做強。
后記:一個明顯信號是,隨著華測的國際化發展,“走出去”作為長期戰略,將會擁有更多新的“舞臺”,與國內的大型企業一同“走出去”、并購海外成熟檢測機構。筆者從對萬峰的采訪中,充分體會到,萬峰是一個有著執著追求的企業家,他侃侃而談,旁征博引,思維發散······隨著國家政策的陸續頒布,檢測市場化趨勢日益明顯,民營檢測機構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中國檢測業向前推進的過程中,華測將會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萬峰簡歷:萬峰,湖北黃石人,1969年生,研究生學歷,資深管理咨詢師,英國IRCA注冊主任審核員。曾任職于黃石東貝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歷任技術員、工程師等職,1998年創辦深圳市冠智達實業有限公司,并擔任董事長;2003年參與籌建華測有限公司,2004年7月起擔任副總裁;2007年8月起任深圳市華測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2010年8月、2013年8月獲得連任。
華測簡介:華測作為中國第三方檢測與認證服務的開拓者和領先者,是一家集檢測、校準、檢驗、認證及技術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第三方機構,在全球范圍內為企業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诒椴既虻姆站W絡和深厚的服務能力,華測每年可提供約40萬件樣品檢測服務,服務客戶9萬家,其中世界五百強客戶近百家。2009年10月,華測檢測成功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4-02-21
2021-09-26
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