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流逝,歲月崢嶸七十。多少事,有志愿參馳,為祖國振興。光學老又新,前程端似錦。搞這般專業很稱心!”1985年,王大珩70歲生日時,回憶往事,填了這首詞,作為對自己的寫照。
在英國學習與工作的十年
王大珩祖籍江蘇吳縣,生于1915年2月,193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l938年考取中英“庚款”留英公費生赴倫敦大學帝國學院攻讀應用光學專業,1941年考入謝菲爾德大學玻璃制造技術系,攻讀博士研究生。
1942年,王大珩得知英國昌司玻璃公司要招聘一位物理師,從事新型光學玻璃的開發研制。他認為這一工作對國家是重要的,便毅然放棄獲取學位的機會去公司工作,直至1948年回國。
長春創業與光學科研基地的建設
1951大珩接受中國科學院延聘籌建科學儀器研制機構。經他在東北地區調研并提出建議,1952年中國科學院決定在長春成立中國科學院儀器館(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前身)。而長春光機所此后被贊譽為“中國光學的搖籃”。
光學玻璃是儀器館成立之初的重要科研成果。在我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的研制過程中,王大珩運用他在英國工作的經驗,在玻璃配方、退火及測試技術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5年,中國科學院組建學部,王大珩被選聘為第一批學部委員(現稱“院士”)。
對國防光學工程的貢獻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王大珩和長春光機所轉向以國防光學技術及工程研究為主,先后在紅外和微光夜視、核爆與靶場光測設備、高空和空間偵察攝影等諸多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1960年,國家提出了研制大型精密光學跟蹤電影經緯儀的任務。王大珩堅定地承擔起這項國家任務。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科研人員終于研制出了超過原來設計指標的我國第一臺大型光測裝備。
1979年,經王大珩與幾位科學家倡議,中國光學學會成立。
1985年,“現代國防試驗中的動態光學觀測及測量技術”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王大珩是首席獲獎者。
對空間科學技術的貢獻
1983年至l987年,王大珩參與領導中國科學院衛星工程,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有關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1985年王大珩被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
對激光科學技術的貢獻
20世紀60年代初,王大珩敏銳地預見到激光科學的發展前景,他在承擔重大國防任務的同時,積極支持青年科學家進行激光技術的研究。
1961年9月,我國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誕生于長春光機所。1964年,我國第一個激光專業研究所——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成立,王大珩兼第一任所長。
1986年,在“863”計劃中,他堅持列入強激光技術主題。1989年初,王大珩與幾位核科學家及激光專家向國家提出開展激光核聚變研究的建議,得到中央領導的支持,使我國成為擁有該類設備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
對儀器儀表事業的貢獻
早在1956年國家制訂十二年科技遠景規劃時,他是儀器儀表事業規劃的主要執筆人,并任國家科技委員會儀器儀表專業組組長。他曾組織專家向國家提出“關于加快儀器儀表工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2000年,“兩部一委”組成專家調查團深入調查國內儀器儀表行業現狀,85歲的王大珩不辭辛勞至各地調研,并指導寫出了《加快我國儀器儀表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為2001年國家制定第十個五年計劃發展綱要及2003年國家制定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提供了重要依據。
熱心科技教育事業
1952年,他建議在大學設立光學儀器專業,浙江大學光學儀器系就是這樣最早在國內成立的。1958年,王大珩倡導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光學專業高等院校——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現長春理工大學),他親自制訂教學大綱,講授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等課程。1978年,王大珩受中國科學院委派,籌辦哈爾濱科學技術大學(現為哈爾濱理工大學)。
王大珩籌建儀器館之初,從大連大學應用物理系分配來他當年教過的5名學生,經實踐工作中培養,后來都成為光學界知名的學術帶頭人。優秀科學家蔣筑英是王大珩20世紀60年代初培養的研究生。
1984年,參加全國人大第六屆二次會議期問,聯名提出設立“教師節”的議案。
積極為國家科技決策咨詢
1986年3月,王大珩等科學家鑒于美國戰略防御倡議(SDI)和西歐“尤里卡計劃”等高技術計劃對世界各國引起的反應,認聯名提出《關于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的建議》。此后,由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組織一系列討論,擬定了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863”計劃)。
1981年、1986年和1989年,王大珩先后與其他科學家聯名提出發展工程技術建立國家級的工程技術院的建議。1992年4月,王大珩等聯名向中央提出《早日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的建議》。1994年6月中國工程院成立,王大珩當選為第一屆主席團成員。
王大珩對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曾給予極大關注。1995年,他與幾位科學家聯名向國家提出《關于將航空技術列入重點科技領域的建議》。此后,又向國家領導人呈送《抓緊時機振興我國航空T業的正式納入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16個重大專項之一。
赤子丹心,中華之光
1978年10月,王大珩加入中國共產黨。1994年,王大珩獲何梁何利基金首屆技術科學成就獎。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01年,獲得國家“863”計劃特殊貢獻先進個人稱號。王大珩早期作為科學專家,后來作為科學組織者和戰略科學家,在振興祖國科學技術的宏偉事業中走過了數十年奮進的道路,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張楠)
1965年,王大珩參加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總體方案制訂工作,任中國科學院地面設備組負責人。他對衛星采用的跟蹤體制及地面跟蹤系統的具體技術路線,提出了有見地的看法,并得到采納。
在他主持下,1975年我國首臺航天相機研制成功。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4-02-21
2021-09-26
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