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手機電池能待機10天,一支10瓦節能燈能使用2000小時以上,一臺容量250升的電冰箱每天能耗量僅0.42度……這樣的宣傳,你會相信嗎?其實,這些都是企業測算出的“實驗室數據”。記者日前發現,越來越多的實驗室數據正成為手機、電燈、冰箱、空調等產品宣傳特性的“有力支撐”,但實驗室數據泛濫的背后,是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侵害。
日前,讀者尹先生購買了一款手機,充足電后只能待機4天。而產品使用說明書卻稱,該品牌原裝電池的待機時間在6天至11天。經查閱,尹先生發現說明書上還有一句解釋,“該待機時間是在優化網絡環境下通常所能達到的待機時間,實際待機時間可能因使用情況和環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說到底,最高11天的待機時間是在實驗室環境中測得的。尹先生提出,這些數據與實際使用情況有差異,但銷售時沒有人向他明確告知。
對此,某品牌手機售后服務人員對記者表示,手機待機時間與手機工作環境的溫度、濕度、信號強弱、內部數據多少都有關系,而實驗室數據往往來自于最佳的工作環境,得到的待機時間往往高于實際使用情況。因此,消費者對企業提供的“實驗室數據”只能作為參考,“即使時間有所縮短,也不能說明是產品質量問題?!?/P>
不過,記者卻發現部分標稱待機時間長的手機電池存在安全隱患。在質監部門上月針對兼容電池(即非原裝電池)進行的一次突擊抽查中,多塊標稱待機時間超長的“商務王”被發現在高溫環境中會發生爆炸情況。專家指出,這和企業一味加大電池容量、忽視電池外部材質有關。由于在實驗室環境里,電池不會遇到高溫、高濕環境,因此企業或許能得到長時間的待機數據,卻不能對電池的安全性能進行充分評估。如果消費者不加辨別地聽信企業的宣傳,就會碰到安全隱患。
類似的情況,在電冰箱、節能燈等產品上也有體現。據了解,電冰箱廠商宣傳的“日耗電0.42度”往往是在產品“空載”狀態下的測試數據,只是一個理想值,真正的耗電量與冰箱內食品數量,開關冰箱門的頻繁程度等都有關系;而節能燈產品的使用壽命也與開關頻率密切相關。
據了解,我國尚未對如何使用實驗室數據進行產品宣傳制定明確規定,有關部門在檢查中也只能根據具體的投訴情況對相關夸大其詞嚴重的產品或企業進行查處。對此,業內人士指出,應盡快規范實驗室數據的使用形式,在說明書中明示實驗的各種條件。在實際銷售過程中,經銷人員也應向消費者說明實驗室數據取得的條件,讓消費者能客觀地進行評估判斷。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1-07-15
2020-02-14
2019-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