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電話包括有人值守的普通公用電話,投幣式公用電話,卡式(包括磁卡和IC卡)公用電話,目前用途最廣泛的是有人值守的普通公用電話,相應的檢定規程是《JJG107-2002 單機型和集中管理分散計費型電話計費器》,該規程對公用電話的計時和計費能力都做了相應的規定。筆者自2006年開始連續兩年參與了對本地區的公用電話計費器檢定工作,根據大量的檢定工作的實踐,筆者認為,將公用電話計費功能納入計量檢定工作中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行的。
公用電話計費器是通過測量用戶的通話時間,然后按照預定的費率計算其通話費用的,其計量特性在于通話時間,因此對其計時功能進行檢定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公用電話計費不僅取決于通話時間,還取決于費率,其不具有計量特性,因此可以視為一種檢查,而非測量。由于公用電話涉及到貿易結算,關系到國家、消費者和通信企業的利益,其計費問題非常敏感。因此公用電話計費已經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更多的是涉及到政策和管理的問題。
現行公話的費率的設定完全由運營商決定,由于公用電話涉及到公用事業,其價格受政府管制。但是目前政府管制的原則是“限高不限低”,即規定其費率不得高于政府定價或者超出政府指導價規定的幅度。隨著電信市場競爭的逐步加劇,公用電話的資費也成為各個運營商的競爭武器,因此不同運營商的費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就筆者所在地區而言,絕大部分公用電話都是所謂的IP公話,在各種費率中,只有國內長途是統一按0.3元/分鐘收取的,其他費率都不盡相同。比如本地電話,國家限價為前3分鐘0.4元,3分鐘后每分鐘0.2元,而各運營商實際的資費標準并不一致。有的按標準計費,有的資費只有標準的一半,即前3分鐘0.2元,3分鐘后每分鐘0.1元,還有的不區分前3分鐘,一律按每分鐘0.2元收取。除此以外,公話資費經多次調整,有的運營商疏于管理,沒有及時更新資費,目前公話市場中還存在一些按照以前的老資費如本地電話每分鐘0.5元計費的計費器。
在公用電話計費器的實際檢定過程中,計量部門只能按照運營商提供的費率進行檢定,對計費不合格的機器也無權更改其費率。即使是一臺檢定合格的計費器,運營商也隨時可以調整其費率。這已經充分說明公用電話的計費不是由計量部門所能掌握的。雖然規程中規定費率一旦調整,就需要重新檢定,但實際上這并不可行。以區間電話為例,當運營商對其下屬的不同縣市的公話計費器進行調配時,由于各個縣市本地電話號碼的字冠不同,都需要重新做過費率。如果每次都重新檢定,對雙方的人力物力的消耗都非常大,而實際意義卻非常小。
事實上與公用電話計費器類似的計量器具很多,如加油機,電子計價秤等。對此類計量器具的檢定都著力于其計量性能,而非其計費性能。那么為什么要獨獨對公用電話計費器的計費進行檢定就成了令人費解的事情了。
公用電話亂收費一直是困擾公用電話發展的大問題。那么對公用電話計費進行檢定能否解決這個問題呢?事實上,目前公話市場上還存在不少不規范行為,有的運營商認為只要有產品合格證就可以使用,將大量未經檢定的公用電話計費器直接投入使用,其計時計費準確性沒有保證。有的公話業主使用無計費器的普通電話開展公話業務,有的業主采取遮蓋計費器顯示費用的方法,以店堂告示的方式自行設置高額費率,以達到亂收費的目的。而這些都應該由管理部門來處理,而不是計量部門所能糾正的。筆者認為,只有通過不斷完善法律法規,政府,企業和群眾都來參與管理,才能實現公用電話計時準確,公平消費,相互和諧的良好局面。(作者單位:江西省吉安市質量技術監督檢測中心)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1-07-15
2020-02-14
2019-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