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網 http://www.www.meettree106.com/
中國計量網——計量行業門戶網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 > 熱點聚焦

關于修訂《計量法》的戰略思考

發布時間:2021-10-09 作者:劉兆彬 來源:中國計量雜志 瀏覽:4649
計量是支撐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保障國家計量單位制統一和量值準確可靠,有利于生產、貿易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計量事業取得巨大進步

1985年9月6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的《計量法》,這是有利于加強計量監督管理,保障國家計量單位制統一和量值準確可靠,有利于生產、貿易和科學技術發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維護國家、人民利益而制定的法律。

《計量法》施行以來,我國計量事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取得巨大進步。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單位制——千克的重新定義,提出能量天平測量方案,比對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重力加速度計量基準的合成標準不確定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球重力基準原點落戶北京,成為全球重力加速度量值溯源地,標志著我國科學計量達到新高度。

目前,新一代國家秒長基準已達到3500萬年不差一秒。

“十三五”期間,我國平均每年強制檢定計量標準器具300多萬臺,發放國內計量器具型式批準證書1萬多張。工業、農業、服務業、生態環保、醫療等各個領域的應用計量,在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作出了新貢獻。特別是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共檢定/校準138萬臺(件)溫度計,檢定/校準126萬臺(件)醫用計量器具,研制審批新冠病毒核酸標準物質,彰顯了計量工作的重大作用。

此外,我國還擁有獲得國際承認的校準與測量能力1600余項,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65份計量國際合作協議,我國在國際計量體系中的地位顯著提升。

這些成就的背后,計量法制建設功不可沒。目前,我國已形成以《計量法》和實施細則為核心,60多件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規章為補充的比較完整的計量法制體系,在規范、引領、支撐、保障我國計量事業的發展中作出巨大貢獻,成為計量事業的基石、航標、燈塔和保護神。


《計量法》需要與時俱進

在古代計量的幾千年,近現代計量1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一直很重視計量法制建設。秦始皇立法統一度量衡,1915年發布《權度法》,1929年發布《度量衡法》。改革開放后,我國于1985年發布《計量法》,并先后作出5次條款修正。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部發布36年、施行35年的大法一直沒有作整體性重大修改。

當下,新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不斷擴大深化,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歷史階段,新形勢對計量事業的發展提出新要求、新期待,迫切需要對《計量法》進行整體性重大修改,推動計量管理體制機制深化改革,適應國際計量示范法的原則要求,以更好地發揮法制對計量事業的規范、引領、支撐和保障的根本性作用,促進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總體來看,我國現行《計量法》已滯后于實踐發展和經濟社會現實需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我國現行《計量法》嚴重滯后于深化體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1985年發布《計量法》時,大背景是計劃經濟體制,改革剛剛起步。計量管理體制基本采取前蘇聯模式,以行政管理和強制檢定為主體,以行政區域分層量傳、溯源??v向到縣、到企業,橫向各部門之間,都靠行政命令管理。法制計量、科學計量、應用計量界限不清,都靠財政供給,機關、事業單位、企業都是國有。這一基本管理架構延續至今。

1992年,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1年加入WTO,2017年提出轉向高質量發展,2020年提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這些重大的體制改革給舊計量體制帶來巨大沖擊,但沒有發生根本性變革。企業市場化了,事業單位改革了,計量管理也實施“放管服”改革,減少了行政許可,縮小了強制性檢定計量器具的目錄。但是,計量體制還是原有體制,沒有通過立新法進行市場化的徹底變革。計量管理體制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重新定位、定向、定標,缺乏宏觀戰略研究、頂層設計和立法支持,迫切需要深入立法研究,以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社會化為方向,使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徹底改革原有計量管理體制。

其次,我國現行《計量法》嚴重滯后于高質量發展的全面要求。

高質量發展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保五大文明,這些都離不開計量事業的支撐、保障和引領。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產品合格率達93%左右,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也在90%左右,但不合格產品造成的損失在萬億元以上,根源都涉及計量檢測的精準度問題。

計量是質量基礎的一部分,《計量法》不是只管計量器具的法律?,F行計量管理的窄化、簡單化,嚴重制約計量事業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也嚴重低估計量在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的重大基礎、支撐、引領、保障作用。目前,迫切需要確立大計量觀和大計量發展戰略,這樣才能充分體現計量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環保價值,推動計量對五大文明建設的現代化作出應有貢獻。

再次,我國現行《計量法》嚴重滯后于科技現代化的迫切需要。

計量是科技現代化的根基、引領、保障。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說,沒有計量就沒有科學。對我國度量衡制的統一作出巨大貢獻的化學家吳承洛說,人類對自然界的一切知識都是計量得來的,計量越精準,知識越準確。

我國科技水平總體不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計量水平總體不高。雖然我國科技計量這些年不斷有新突破、新進展,但距離世界第一計量強國還有很大差距。我國計量基標準實現國際等效的項目占總項目數量的50%左右,而國內主要計量基標準、標準物質和量值傳遞溯源體系覆蓋率不到60%。特別是國際單位量子化變革后,以量子技術為引領的計量尖端技術還存在不少短板。扁平化、多中心、網絡化、智能化、即時、在線的量傳、溯源體系尚未形成,多維計量、復合計量、解決方案式計量尚不能完全支撐科技創新。

譚久彬院士曾指出,要成為制造強國,關鍵要解決超精密測量能力問題。以光刻機為例,中等精度的光刻機有3萬多個光機零件,其中70%是精密和超精密的,需要600多種專用精密和超精密測量儀器。諸如高端芯片、高端數控機床、高端傳感器、高端醫療器械、高端發動機、飛機輪胎等,大多依賴進口,即通常說的“卡脖子”。

究其根源,其中之一可以歸因到計量。計算、測量、檢驗能力嚴重滯后于高科技發展,創新能力、協同能力和系統解決問題能力既受制于技術水平,更受制于體制機制束縛。全社會對計量重要性和戰略性的認識、重視、支持、投入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最后,我國現行《計量法》嚴重滯后于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

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和目標。毋庸諱言,現階段我國生態環保問題依然比較嚴重,水、土、氣、廢、聲、光、電各類污染影響著人類健康以及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當前全球集中關注的氣候變化、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等問題,已上升為我國未來中長期發展的戰略問題。

2020年,我國確立的“30·60”氣候目標,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的硬指標,又是向全世界的莊嚴承諾。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前提,就是計量、測量和檢驗的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在2021年“30·60目標的實現路徑和經濟金融影響”研討會上的發言指出,應對氣候變化一定要夯實數據與計量基礎,否則,碳達峰數值一算就差10億噸?;A數據如果不夠清晰,未來減排的指標、任務、重點也難以落實。因此,計量、測量、檢驗檢測在綠色發展、氣候應對方面的作用極為重要和關鍵。

目前,我國在碳排放測量,主要污染排放量在線檢測,碳中和計量測試技術,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能源計量測試,能源資源大數據計量、能效分析等諸多領域的計量測試技術研發、應用、系統化、協同化等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不少方面剛剛起步。如果不加快修改《計量法》,不高度重視、不加大投入、不改變體制、不聚集人才,就難以支撐保障綠色可持續發展。


對于全面修改《計量法》的幾點思考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經濟、社會、科技與全球的巨大變化,使全面修改《計量法》顯得極為必要,非常迫切,勢在必行。對全面修法,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與建議:

(一)確立大計量立法理念,制定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大計量戰略和中長期規劃。

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新歷史階段的主旋律、總綱領,五大文明建設都需要高質量發展。計量要為高質量發展的所有方面作支撐、保障、引領和規范,必須牢固確立大計量觀念。

心理學大師皮亞杰曾指出,人類認識世界主要靠兩大工具,一是概念,二是數量。計量就是對事物數量進行計算、測量、驗證的活動,以保證量值統一、準確可信,并用之于人類生產生活和科技等各領域,達到預期目的,取得預期效果。計量是人類須臾無法離開的認知和實踐的工具,如同語言、貨幣、空氣與陽光,人人、時時、處處、事事都在計量。

人生是計量,生產也是計量。因此計量是所有人的事,是國家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數字化、網絡化、量子化、智能化、大數據、云計算、高質量,本質上都是科學計量、法制計量和應用計量的集合。以算法、算力、算據為特征的數字經濟,本質就是計量經濟。因此,計量人一定要深入研究計量的法制化、量子化、智能化、數字化、社會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大趨勢、大方向、大作用,用大計量的視野、格局和胸懷,重構現代化、國際化、市場化的新型計量管理體制。要從計量基準、標準、器具、數據、行為、應用、結果、驗證等全鏈條、全領域、全生命周期,去重構計量管理的新體制。

從以物理計量為主體,向化學計量、生物計量、數字計量、信息計量、智能計量、量子計量、心腦計量、太空計量、生態計量等全方位計量、系統計量、綜合計量邁進。要充分發揮計量在科技事業、經濟領域,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和國防軍工、社會治理、國際貿易、政治秩序、社會文化、生態環保、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引領、支撐、促進、保障、規范、主導、提升作用。要制定計量強國戰略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大力促進高質量全面發展。

(二)深化計量管理體制改革,構建新體制。

計量管理體制改革總的方向是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量子化,總原則是讓市場在計量應用方面起決定性作用,讓政府在法制計量方面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讓專家、政府、市場和社會在科學計量方面共同發揮更大作用。

要管住管好法制計量,放開搞活應用計量,支持提升科學計量。在機構設置上,提高計量管理機構的規格,組建計量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協調、規劃全國大計量工作。提高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地位,使之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一樣,評定計量院院士、計量高級工程師、教授等系列職稱。加強科學計量的國際交流,提升中國在全球計量體系建設中的話語權。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都應建立相應的計量管理機構、技術機構,全國一盤棋。

應加大計量知識普及力度,讓全社會、每個人都有計量思維、計量能力,大力傳播計量文化。在企業推行計量工程師、計量經濟師、計量檢測師和數字計量師、網絡計量師等職稱與崗位職稱。進一步減少計量行政審批,縮小管理目錄,多用法治手段、市場手段、專業技術手段來管理計量。

(三)突出重點,持續完善。

由于我國農業文明傳統計量歷史悠久,且前蘇聯計量體制包袱較重,《計量法》修訂任重道遠,要突出重點,持續完善。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同國際化、市場化接軌,增加計量校準、計量服務、平臺計量等內容。在量子化計量新技術基礎上,重構量值傳遞體系,打破以行政區域為主,層層量傳、溯源的舊體制。

大力研發推廣扁平化、多中心、平臺化、網絡化、即時在線、智能化、市場化的量值傳遞新機制。特別是在計量的功能上,更加注重全鏈條、全周期、全領域、全方位的研發、協同、整合,注重計量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治理效益。

在做好量值傳遞體系改革的同時,應狠抓兩頭。一方面要狠抓計量的基礎標準建設。計量的第一要務就是通過計算、測量、測試、比對、驗證等方法制定各類標準,以成為人們行為量化準則。要把計量標準同產品、服務、管理、社會治理等各類標準深度融合。把《計量法》與《標準化法》融通,形成合力。

另一方面要狠抓計量結果的應用改進,特別是注重用計量的整體解決方案去創新攻關,解決生產生活和各行業的問題。像北京長城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那樣,用計量整體方案來解決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建設中的巨大管節順利對接的難題,把應用計量作為突破口和重點,讓計量在企業設計、制造、運輸、流通全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取得更大效益。

(四)高度重視,建設計量文明。

通過全面修訂《計量法》,大力傳播計量思維、計量文化、計量教育、計量觀念,建設蘊含上千年的中國計量歷史、融匯中外計量成果的中國計量文明。在資金、技術、人才、裝備、機構等方面,向計量多投入,一定會取得十倍、百倍的回報,一定會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本文刊發于《中國計量》雜志2021年第9期 作者:國家計量戰略專家委員、原國家質檢總局總工程師?劉兆彬


歡迎訂購計量法律法規專刊
聯系人:吳慶濤:13520045771(微信),(010)64224980

微信掃描加好友咨詢

訂單下載:《計量法律法規??酚唵?/span>
定價:50元/本;100本以上40元/本(10本以上免郵。10本以下另加20元郵費)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培訓通知 培訓通知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
av电影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