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這是黨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對于我國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對于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對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發展實體經濟,重點在質量,基礎在計量。為此,江西省計量院重點發展區域類優勢產業計量,具有國家計量基準最高測量標準建設能力的,納入到國家計量院的架構,實現統一規劃發展。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的總體要求和戰略部署,加快科技興檢建設步伐,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一、深刻認識業界發展環境新變化
新工業革命給計量發展帶來深刻變革。以信息網絡技術加速創新與滲透融合為突出特征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孕育興起,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計量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軟件定義、數據驅動、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的特征日趨明顯,圍繞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競爭愈演愈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經濟總體規模和綜合實力再上新臺階,但與主要工業發達國家水平和制造強國建設目標相比,多數領域在技術創新、質量品牌、環境友好等方面還有很大差距,結構性供需失衡問題凸顯。面向未來,必須著眼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先行計量,加快實現質量效益提高、產業結構優化、發展方式轉變、增長動力轉換。
二、圍繞產業需求加快建設步伐
“科技要發展,計量需先行”?!跋刃小钡母拍罹褪腔A,計量是科技發展、經濟活動、國防建設、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技術基礎。
從民生的角度看,計量的作用無處不在,并且其重要性仍在日漸提升。如今,世界計量發展的趨勢已經由原先的貿易結算領域,逐步發展到越來越關注人類健康、生存環境,更加“以人為本”的層面。例如,醫院里幾乎所有的診斷設備都離不開計量,超聲波胎心儀功率超差,就可能造成胎兒腦震蕩;伽瑪刀放射治療腫瘤聚焦偏差過大,就會造成正常組織壞死;激光白內障吸收功率不準,就會灼傷視網膜。除了醫療以外,生態環境、食品安全等最熱點的民生問題都與計量緊密相關。
計量學的定義是關于測量及其應用的科學,其重心在于測量和應用。實際上,這里面的內容包括了測量方法、測量儀器、測量術語、測量結果及不確定度、測量結果的傳輸和應用等。相對而言,儀器的檢定校準也屬于測量,但只是測量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目前從產業的需求來講,我們能給出的服務其實只是測量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空間還需要我們去耕耘、去創造。目前的計量工作重心,包含了科學計量、法制計量、工業計量(即我們現在提到的產業計量),這些基本上都圍繞著體系建設包括我們的檢定校準在展開。
這些年,計量事業的發展迅速,然而存在的問題也是非常顯著的,特別是基于檢定規程和校準規范基礎上的層次化的服務,的確是給目前市場上的競爭造成了非常白日化的局面。而另一方面,產業需求在不斷地擴大,產業關注的焦點和計量部門現在提供的服務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且日益漸顯。產業關注的是量值的獲取和量值準確性的評價,而計量部門更關注的是產業所使用的儀器和檢定校準,而且檢定校準的參數也和產業之間所關注的內容有著差異。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產業的需求都是圍繞整個產業鏈來展開,無論是在研發、采購、生產各個環節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測試需求空間。
未來,計量的出入到底在哪?基于檢定校準服務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計量服務的動力源實際上影響了整個計量市場生態。那么,撬動市場的是哪些重要的動力源呢?一方面是政府,政府各種準入的各種規程,包括法治計量檢定等方面的要求;另外一方面是由政府的準入帶來的各種認證,包括市場的體系的要求,還有科技進步與創新所帶來的計量服務方面的驅動;還有采購,包括政府的采購、企業供應鏈采購方面所帶來的要求,但更關鍵的還是我們整個制造業方面所孕育出來的巨大的計量服務的市場空間。
三、優化實體經濟特別是計量發展環境
要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部門協同和各級聯動,推動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匯聚到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計量大潮中。
切實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成本高是影響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深化“放管服”改革,強化涉企收費目錄清單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業稅費負擔。深化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促進市場競爭,持續推進網絡提速降費,加快發展普惠金融,借計量之力,多措并舉降低企業用能、用地、用網、用工以及融資和物流成本。鼓勵和引導企業創新管理、改進工藝、節能節材,以降低成本。
著力構建計量創新體系。以更大力度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按照系統創新鏈思想,完善普惠性支持政策,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需求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實施計量創新中心建設工程,聚焦戰略性、引領性、重大基礎共性需求,建成高水平計量產業中心。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力度,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構建體系化、長效化推進機制,突破重點領域發展基礎瓶頸。
強化財稅金融支持計量發展。實行有利于計量轉型升級的財政稅收政策,建立完善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的長效機制和政策體系。落實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相關政策,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深化產融合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創新財稅金融支持方式,采取產業投資基金等形式,促進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加快發展。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新型技術改善融資服務,積極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豐富直接融資工具。實施更加精準的產業政策,促進產業政策與財稅支持、金融服務良性互動。
加快建設多層次計量人才隊伍。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落實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和計量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深化校企合作,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新視野的企業家人才、各行業各領域技術創新的專家型人才和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加大引智力度,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面對新時代,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推進重點產業領域國際化布局。健全產業安全審查機制和政策法規體系,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積極引導外資投向高端制造領域,鼓勵在我國設立全球研發機構。完善計量“走出去”頂層設計,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化技術和產能國際合作,建設一批合作園區。有深度地進入產業發展創新,為計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使計量服務從經濟發展的幕后走向臺前,開創計量服務的未來。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1-07-15
2020-02-14
2019-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