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網 http://www.www.meettree106.com/
中國計量網——計量行業門戶網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 > 熱點聚焦

定量偏差別違心偏心

發布時間:2017-08-02 作者: 來源:國家質檢總局 瀏覽:1802


  近日,成都商報記者在當地一家農產品交易中心調查發現,一些門店所售袋裝大米存在計量不足問題。隨機稱重3袋某品牌標注為10千克的大米,分別顯示為9.48千克、9.49千克、9.47千克。對此,經售商解釋稱,這樣做是為了價格競爭。一些品類的大米用的足量的包裝袋,但實際裝米要減一些量,比如10千克的少裝0.25千克或0.5千克,這樣價格就會便宜些。售賣的時候經銷商會用顯示實際計量數值的標簽遮擋原包裝袋上的標稱數量,這樣,就會吸引那些只對價格敏感而不關注標簽的粗心大意的消費者,讓他們誤以為這種大米更劃算,從而掏錢購買。

  正所謂“買的沒有賣的精”,商家為了多得一點點競爭好處、多賺一點點利潤也是操碎了心。不過,在明眼人看來,這樣的解釋似顯牽強,而在監管部門看來,這樣的做法則明顯違法。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商家所有的市場行為都應遵守國家相關法規標準,這是毋庸置疑的。而根據我國《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計量檢驗規則》關于凈含量與允許短缺量的相關規定,質量或體積定量包裝商品標注凈含量(Q)在1千克??10千克(或升)范圍的,允許短缺量(T)小于150克(或毫升)。按百分比算,允許短缺量應小于凈含量的1.5%。上文提到的袋裝大米量均少了0.5千克還多,缺量百分比大于5%,大大超過了標準允許的范圍,明顯違規了。

  事實上,在包裝計量上玩貓膩的商家也是大有人在。像前文大米商家那樣為“價格競爭”把事情搞得很復雜的也有,但更多還是簡單粗暴,直接減量。比如,最近武漢市質監局公布今年第二季度定量包裝商品抽查結果顯示,共抽查10類定量包裝商品175批次,合格112批次,不合格13批次,凈含量檢驗抽樣合格率為89.6%。受檢定量包裝商品中休閑食品和潤滑油問題最嚴重,合格率分別只有60%和75%。它們的問題都是實際計量不足,即人們常說的“缺秤少量”。

  當然,既然國家計量規范有允許短缺量這一說,那么對待定量包裝商品出現不足量問題就不能一概而論。現實生活中,定量包裝產品出現定量偏差,往往是難以避免的。首先,測量設備本身有天然的不準確性,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沒有誤差的設備,這是絕對的;其次,測量方法不夠完善,不管是稱重法、體積法,任何計量方法本身都有缺陷;第三,測量值受環境影響,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變化會反映到計量結果上,這同樣非人力可避。除了這些難以克服的客觀因素,對測量值影響最大的當然還是主觀因素,比如測量人員的業務素質、實踐經驗、操作狀態等,這些都會使計量結果產生偏差。

  考慮到上面幾個方面的原因,定量包裝商品定量不準確就可以理解了。然而,這絕不能成為商家推卸責任的借口。我們知道,偏差之偏,正常情況下有往里偏,就有往外偏,若定量包裝商品只往一個方向偏,即只會減量,那就不正常了。減的量在國家規定允許的范圍內,還可以理解,但超出了范圍,一定是商家故意做了手腳,就是失信之舉,就是心偏了。

  商家心所偏向者,當然是自家利益。別小看那不太明顯的計量偏差,所謂“聚沙成丘”“集腋成裘”,小錢多了久了就攢成大錢。且舉一例。國內某知名食品企業,人員素質、管理水平、生產設備都是全國一流,日產量高達200噸。但監管部門在該企業生產現場對其25千克包裝產品進行抽查時發現,單袋定量雖合格,但均存在負偏差,平均少100克。以此值計算,一天就少裝800千克,按4元/千克計,一年下來該企業就會憑此偏差牟利達100萬元。雖說未超過國家規定的偏差范圍,不算違法,但這樣做真的不違心嗎?

  對于定量偏差問題,客觀因素方面的不足當然要解決,但它們對市場發展及消費者權益的影響并不大,也并不急迫。畢竟,這有賴于人類整體科技的進步,而那些商家出于自身利益考慮而制造的偏差,才是影響最大也急迫需要解決的大問題。這就要求政府完善計量法律法規標準,不斷加強市場管理。要求并監督企業嚴格實行定量包裝商品進貨驗收制度,設立專用計量器具,落實專人負責,建立基礎臺賬,對驗收不合格的定量包裝商品一律不準上柜臺。對進貨把關意識不強、計量違法行為嚴重的依法予以查處。同時,加強宣傳,提高全社會的計量法制意識,讓廣大消費者都關注定量包裝商品,自覺拿起法律武器同計量違法行為做斗爭,維護自身權益。只有這樣,商家才不敢動私心,不敢違心偏心,而定量偏差也才會最大程度得減少。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訂購產品 訂購產品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
av电影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