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記者從質檢總局了解到,國際計量局近日發布了閏秒調整預報,我國將于北京時間2017年1月1日的7時59分59秒進行閏秒調整。在世界時間的調整上,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制并運行的“激光冷卻-銫原子噴泉鐘”參與了國際標準時間修正,對國際原子時的最終確定擁有“表決權”。
根據閏秒調整預報,格林尼治時間2016年12月31日23時59分59秒實施一個正閏秒,即增加1秒。因為時區差別,我國將于北京時間2017年1月1日的7時59分59秒進行閏秒調整,屆時將出現7時59分60秒的特殊現象。上一次“閏秒”出現在北京時間2015年7月1日。
閏秒是如何產生的呢?國家時間頻率計量中心研究員張愛敏介紹說,當前,全球使用兩套時間計量系統:一是以地球自轉運動計量的世界時;二是國際原子時,由全球70余個守時實驗室提供原子鐘數據,經少數先進實驗室研制的銫基準鐘校準后確定。地球自轉速率時快時慢導致了世界時的秒長變化,每天快慢可達千分之幾秒。國際原子時則是均勻的時間尺度,與地球的空間位置無關,其秒長由堿金屬銫133同位素基態在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輻射的頻率來定義,精確度千萬年不差一秒。
隨著時間的遷延,世界時和原子時在兩種時間尺度下的時間差越來越大。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協調世界時應運而生。國際電信聯盟于1971年頒布相關國際建議書,定義協調世界時為國際標準時間,規定從1972年1月1日0時起,世界時秒長采用原子時秒長;協調世界時與世界時的時刻之差保持在正負0.9秒以內,否則就用階躍1整秒的方式對協調世界時進行調整。這個1整秒,稱為閏秒。
1972年1月,協調世界時正式成為國際標準時間,代表了國際原子時和世界時兩種時間尺度的結合,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時間服務的基礎。閏秒的調整只對需要精準對時的航天、通訊、電信、金融等領域有影響,不會對公眾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響。
國家時間頻率計量中心副主任段宇寧表示,產生國際原子時的70多個實驗室中有3個是中國實驗室,在原子時的產生上都具有話語權。其中,國家時間頻率中心于2014年自主研發的“激光冷卻-銫原子噴泉鐘”準確度達到1.5?10-15,即2000萬年不差1秒,被國際計量局接收為基準鐘,使中國成為第8個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的國家,與法、德、美、英、俄等一起,正式參與國際原子時的校準工作。
“激光冷卻-銫原子噴泉鐘”的運行使用不但保證了中國在國際原子時合作中的話語權,而且具備了“表決權”,改變了我國只能被動接收國際標準時間的窘境,也為協調世界時的產生做出了重要貢獻。(來源:新華網 2016年8月4日 作者:婁奕娟)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1-07-15
2020-02-14
2019-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