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就質量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邃、針對性強,是經濟新常態下做好質量工作、建設質量強國的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認真學習領會這些重要論述,對于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把握質量工作新規律,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力,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深刻認識質量的戰略地位,大力推進質量強國建設
經濟新常態下,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傳統優勢正在減弱,新的動力、新的優勢亟待培育,質量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習近平同志把握大勢、高瞻遠矚,深刻指出要“切實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強調“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2014年5月,他在河南考察時提出,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指明了我國質量發展的方向、目標、任務和路徑,意義重大而深遠。習近平同志帶著對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深切關注,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闡述質量安全的重要性,強調“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把質量安全擺到了特別突出的位置。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產品和服務質量明顯改善,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近兩年穩定在90%以上。我國經過3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進出口貿易國,這離不開質量的重要支撐。但毋庸諱言,我國質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雖有200多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位,但缺少核心技術和品牌優勢,有相當比重的高檔數控機床、集成電路、高端芯片等依賴進口。質量技術基礎比較薄弱,特別是標準整體水平有待提升。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于質量戰略地位的重要論述,要求各地各部門和全社會更加重視質量,切實把質量擺到中心位置。質檢總局作為國家質量工作主管部門,必須帶頭抓好落實。要推動質量強國戰略的實施,認真落實《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和年度行動計劃,推動各地各部門把質量納入發展規劃和考核體系,深入推進質量強省、強市、強縣活動。堅持“質量為先”,下大力氣提高農產品、工業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快提高服務質量和工程質量,全面提升我國質量總體水平。健全質量評價和激勵機制,加快建立健全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完善國家質量獎勵制度和配套政策。深入推進政府質量工作考核,引導各方面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真正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
深刻認識質量發展的新特征,積極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轉型升級是這一發展階段的重要任務,而質量與經濟轉型升級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習近平同志闡釋的新常態下9個方面的趨勢性變化,許多方面與質量密切相關。例如,從消費需求看,“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從投資需求看,“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習近平同志近期在闡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要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質量,已經成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主攻方向。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通過提質增效實現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實現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的必由之路。在擴大內需方面,國內消費需求不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質量信心不足,以致出現了我國游客出國搶購電飯煲、馬桶蓋等“掃貨”現象。在投資增長方面,質量是投資的重要考量。產品質量好、市場銷路好,企業效益就好,投資回報率就高,帶動經濟增長的效果就明顯。反之則相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特別是國際市場競爭中,我國制造業每年的直接質量損失超過2000億元,間接損失超過1萬億元。在品牌建設方面,我國先后培育、認定了一大批品牌,但進入“全球品牌100強”和“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的屈指可數。
習近平同志關于新常態下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洞悉質量與發展的內在聯系,要求我們大力推動質量升級,以質量提檔升級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當前,要深入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通過改善和創新質量供給激活消費需求,引導我國居民海外消費回流。加強質量服務,積極扶持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健康發展。堅持走以質取勝之路,依托技術標準開拓海外市場,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力促“優進優出”。進一步加大品牌培育、推廣和保護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在國內、國際叫得響的品牌,樹立我國品牌大國形象。
深刻認識質量管理的科學方法,切實提高質量治理能力
習近平同志對加強質量管理作了許多重要論述,深刻透徹、鞭辟入里。例如:食品安全首先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制度建設是質量工作的根本,“質量問題關鍵是制度和措施”;標準是質量的基礎,“標準決定質量,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質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質量國際合作十分重要,他在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時指出,“中國速度和德國質量的聯手,將為中歐乃至世界經濟創造巨大增長空間”。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包含豐富的質量管理理論和原則,為提高質量治理能力指明了現實路徑和有效方法。
加強和改進政府質量治理能力,是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加強政府宏觀管理、改善公共服務、創新社會治理機制的重要工作。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機制不夠成熟,人民群眾的質量需求與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之間的矛盾還比較突出。我國產品質量監管體系特別是質量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還不夠完善,質量監管力量特別是基層力量嚴重不足,社會誠信體系還不健全,質量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我國國家質量技術基礎與發達國家相比,整體水平差距較大。我國被承認的校準測量能力數量列世界第四位,但僅為第一名美國的53%。在3萬余項國際標準中,由我國主導制訂的僅占0.7%。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總體處于中低端水平,亟須加強國際合作、參與國際競爭,把產業發展推向價值鏈的中高端。
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進一步做好質量工作,必須以習近平同志關于質量管理的科學論斷為指導,著力提高質量治理能力。加大簡政放權力度,繼續清理、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研究制定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運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健全“雙隨機”抽查機制,建立質量安全風險管理、產品傷害監測和服務質量監測制度,推進質量信用分類監管,依法嚴厲打擊質量違法行為。將國際上越來越重視的標準、計量、合格評定(包括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質量技術基礎納入國家戰略,加強集中統一管理,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完善國家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推行電子商務等新業態認證認可制度,加快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的研究和應對。加強質量國際合作,深化質量技術國際交流,建立健全監管合作機制,做到產品和服務質量“雙提高”,實現國內和國外消費者“雙滿意”。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1-07-15
2020-02-14
2019-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