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量網 http://www.www.meettree106.com/
中國計量網——計量行業門戶網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全國計量工作

市場監管總局關于印發《計量強基工程總體方案》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5-01-24 作者: 來源:市場監管總局 瀏覽:1742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市場監管局(廳、委),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中國計量大學,中國計量測試學會、中國計量協會,各全國專業計量技術委員會、大區國家計量測試中心、國家專業計量站、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國家計量數據建設應用中心:

現將《計量強基工程總體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市場監管總局    

2025年1月11日  

  • 附件下載

計量強基工程總體方案


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保證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的重要技術基礎和戰略資源,是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撐。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加快推動計量高水平自立自強,抓緊打造自主可控的計量體系,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先進計量能力,夯實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計量基礎,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凝煉計量重大項目,集中重點單位,建立協同攻關工作機制和平臺,堅持統籌引領,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創新為先,堅持協同融合,緊緊圍繞建立健全高水平自立自強計量體系,以重大項目為牽引,全面推進計量能力建設,突出統分結合、目標明確、責任清晰、協同有力,做實做細做好計量強基工程“九項行動”,強化與質量強國、制造強國、科技強國等國家戰略相適應的計量基礎能力建設,做實做細做好計量強基工程“九項行動”,構建國家現代先進測量體系,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計量根基。

到 2030 年,計量基礎能力全面提升,重點突破 50 項以上計量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不少于 100 項產業計量核心技術能力,新建國家計量基準核心裝置自主可控率達到 60%以上,研制不少于 100項創新型計量標準裝置和標準物質,新研制 1000 項以上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培育 80 家以上國家計量數據建設應用中心,建立國家計量數據中心,建立 10 個以上國家標準參考數據庫,發現培養一批高水平計量人才。民生計量監管能力顯著提升,計量技術機構實力不斷增強,計量在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中的基礎支撐和先導引領作用更加突出,加快形成面向未來的創新型計量發展模式。

二、主要內容

(一)開展計量測試關鍵技術創新攻關行動。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健全計量關鍵技術凝煉和監測機制,統籌集聚全國優勢計量技術資源,體系化布局重大計量測試基礎設施,積極爭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質量基礎設施體系”等重點專項以及質量強鏈項目支持,滾動實施一批原創性計量關鍵技術研究。推動國家計量基準強核提級,加快國家計量基準核心裝置國產替代,強化計量基準培育、產生、應用范式變革,建立一批高準確性、高穩定性的新一代國家計量基準。加快計量標準擴容提質,選擇典型應用場景,梯次建立嵌入式、芯片級、小型化的計量標準和扁平化、實時化、遠程化和高適應性的量值溯源體系。著力加強標準物質核心材料和關鍵技術自主可控能力建設,建立 30 項以上國家基準物質,在重點領域新增不少于 1500 項標準物質。

(二)開展計量數字化轉型攻堅行動。加快建立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計量體系,探索構建人工智能計量測試體系,強化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計量能力建設。加強數字國際單位制建設,推動國際公認的數字校準證書。加速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在計量測試中的應用,加強數字化模擬測量技術和微型化、智能化新型傳感技術攻關,探索建立數字化計量基準、計量標準。推動計量數據融合共享、智能采集和挖掘應用,提高計量數據的溯源性、可信度和安全性。在新興產業和重點領域培育新建一批國家計量數據建設應用中心,挖掘和推廣 200 個計量數據應用優秀案例。研究制定《標準參考數據管理辦法》,建立國家標準參考數據中心和一批國家標準參考數據庫,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國家標準參考數據體系。

(三)開展計量技術機構能力提升行動。優化計量技術機構發展生態,強化機構品牌建設,制定標志式樣,開展機構能力測評診斷,結合監督檢查、能力核查、投訴舉報、行政處罰等情況,實施信用監管、分類監管。大力推動國家級計量技術機構加強基礎、前沿計量科學技術研究,加強國家重大計量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地方各級計量技術機構加強應用計量科學技術研究和能力建設,提升支撐法制計量監管、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統籌社會資源,加強部門行業計量體系建設,建設一批國家專業計量站。鼓勵法定計量技術機構依法開展經營性技術服務,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動國家計量器具型式評價實驗室管理模式改革,整合優化建成 30 家以上國家計量儀器裝備測評實驗室,支撐國產高端儀器儀表產業發展。

(四)開展計量技術規范提檔升級行動。科學規劃和建設計量技術委員會專業體系,發揮計量技術委員會平臺和專家智力資源優勢。實施計量技術規范牽引計劃,強化關鍵領域計量技術攻關,瞄準集成電路、半導體材料、生物技術、人工智能、6G、低空經濟等關鍵領域計量測試需求和產業急需,新研制 1000 項以上計量技術規范。優化提升計量技術規范全過程管理,提升供給質量,推動計量技術規范與計量標準建設協同發展。結合國情積極采用國際計量規范,做好我國計量技術規范的國際接軌。

(五)開展計量高水平人才領航行動。加強國家計量戰略咨詢專家委員會建設,培育一批計量創新人才、計量應用人才、卓越計量工程師和計量國際化人才。加強計量學科建設和校園人才培養。實施計量青年人才托舉計劃,培育一批國家級計量青年英才,支持計量優秀青年人才挑大梁。加強計量技術委員會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計量技術規范主審人培養力度。加強計量應用領域人才培養,建立 60 個國家計量人才實訓中心,組織開展計量職業技能比武活動。加強注冊計量師隊伍建設,新增不少于 1. 5 萬名注冊計量師。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建立“靶向引才”機制,推行首席計量師、首席工程師、首席研究員等聘任制度。

(六)開展法制計量監管守護民生行動。加強計量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計量法律法規體系。打造新型智慧計量體系,探索推行以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為特征的非現場監管。廣泛實施計量惠民工程,完善誠信計量體系,推進計量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加強供水、供氣、供熱、電力、通信等相關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民用三表、電子計價秤、加油機、電動汽車充電樁等民生計量器具和定量包裝商品的計量監管力度。加強基層計量技術機構計量器具強制檢定能力建設,努力實現本地區主要強制檢定項目全覆蓋。健全計量比對工作機制和管理模式,培育 20 家以主導實驗室為主體的國家級計量比對中心,每年組織實施 30 項以上的國家計量比對項目。

(七)開展計量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行動。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集成電路、儀器儀表等重點產業領域,聚焦制約產業鏈高質量、綠色低碳發展的“難點”“堵點”“卡點”問題,圍繞重點領域的重大需求,凝煉一批重點項目,依托一批重點機構,開展創新攻關、應用示范和能力建設,推動“溯源鏈、創新鏈、產業鏈”協同發展,形成項目凝煉、申報、推進、激勵、推廣機制,實現計量技術與新質生產力的深度融合,構建計量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新模式。

(八)開展計量高水平對外開放行動。積極參與國際法制計量組織(OIML)等國際和區域計量組織活動,深度參與國際計量發展戰略、規劃制定,參與并爭取主導國際計量規則和規范制修訂,提高計量技術規范國際化水平。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計量合作交流,發展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規劃建設“一帶一路”國家計量測試中心,實施一批重點計量合作和援助項目,引導支持計量服務和產品“走出去”。加強計量國際化人才培養。建立與部門、地方和企業協同開展計量國際交流合作新機制。推行 OIML 證書互認制度,培育 OIML 證書指定實驗室,擴大發證資質范圍。穩步提升國際互認的國家計量校準測量能力,保持世界前列。

(九)開展計量文化科普創新行動。大力推進全國計量文化和科普資源創新中心建設,組織創作和推廣傳播一批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計量文化和科普作品。聚焦破解計量宣傳日?;⒋蟊娀?、通俗化問題,深入挖掘、研究、闡發中華優秀傳統計量文化和特色計量文化。更好發揮全國計量文化和科普創新聯盟作用,建設計量文化和科普資源云,引領和推動全國各級各類機構圍繞計量文化建設和科普宣傳工作進一步加強合作,形成全社會宣傳計量文化、科普計量知識的合力。

三、保障措施

市場監管總局創新工作機制,強化組織保障,由市場監管總局負責人擔任計量強基工程總召集人,辦公室設在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組建專項工作組實行實體化辦公,突出項目制和抓落實經?;?,推動政策集成、資源集聚,確保計量強基工程總體方案落地見效。各省級市場監管部門要切實履行統一管理計量工作的職責,立足本地區戰略定位、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發展重點,統籌實施計量強基工程,切實發揮計量強基工程的抓綱帶目、牽引撬動作用。鼓勵實力較強、基礎較好的地區走在前列、作好表率。有關行業協會、計量技術機構要按照行業發展需求,加大計量能力建設投入,補齊計量短板弱項,促進計量服務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的擴面提質。

四、紀律要求

實施計量強基工程是推動《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 年)》落實落地落細、加快構建高水平自立自強計量體系的重要措施,不是評比達標、創建示范或考核事項,不得異化為創建、評比、評選、考評等活動,不搞命名授牌、結果排名。不得收費或變相收費、搭車收費。要嚴格落實為基層減負措施,不得層層轉發文件,不得增加基層負擔。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培訓通知 培訓通知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
av电影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