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的經濟、能源和環境狀況
我國的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部分地區還處在經濟發展的初期,人民的溫飽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還不高,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扭轉,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由于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同樣的經濟規模,我們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會產生更多的污染物排放。因此,造成經濟的發展與環境容量和資源匱乏之間的矛盾難以協調。
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國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靠什么?
《節約能源法》給出了答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徑
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
1.經濟結構不合理
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拉動和資源消耗。盡管各地的自然稟賦不同,但普遍存在二產獨大、工業偏重的傾向。
特別是入世后,我國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中,隨著國際資本和產業的大規模轉移,我國經濟結構中的工業化特征日趨顯著,能源消費彈性系數逐年攀升。
此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能源消耗中生活能耗的數量和比重快速增長,也成為能源消費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2.能源結構不合理
我國的能源消費以煤為主,盡管隨著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工程的建設,部分改善了東部城市的能源消費結構(如北京提出的綠色奧運戰略中,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是一項重要的保障措施),但對于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以煤為主的格局難以改變。
煤炭的燃燒利用仍然是能源利用的主要形式,不可避免地產生SOx、NOx等污染氣體的排放。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也是我國CO2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3.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不高
我國的工業產品以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為主,能耗高而經濟收益(如工業增加值)低,是能源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基于上述分析,改善能源利用效率的途徑如下:
1.大力倡導轉型發展
各地應根據當地的實際,選擇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追求以低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換取高的經濟增長速度。
如果說“十一五”期間的節能成效主要依靠節能技術進步,那么“十二五”期間的節能成效將更多地取決于經濟結構的優化。因此,因地制宜轉型發展,就成為提高能效的必然選擇。
2.促進能源結構的多元化
能源結構多元化不僅可以提高低碳或者非碳能源的比重,還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有助于減少污染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
考慮到現階段技術的成熟程度,我國已經在天然氣(包括液化天然氣LNG)開發、核能發電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方面開展工作,并取得重要進展。
3.提高科技貢獻率
顯著提升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是改善我國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手段。
在我國提出的新興戰略產業中,就全面提升了節能科技、環??萍?、新能源科技、生物科技、醫藥科技、信息科技、材料科技、農業科技等對相關產業的科技支撐作用。
三、企業是節能的主體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一項艱巨而且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這項系統工程中,政府是主導,企業是主體,因為無論是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還是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離開企業,特別是重點用能企業的參與,就是空談,只有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形成全民節能的氛圍,上述提高能效的途徑才能得到落實。
企業的節能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
企業的能源管理體系包括組織管理體系、能源管理規章制度體系、能源計量體系和能源管理者的定期培訓制度等。
其中,能源計量是基礎,沒有計量就沒有管理。
2.能源利用狀況的分析與評估
通過對能源統計數據的分析與評估,可以掌握能源的消耗總量、能源消耗的品種以及能源消耗的分布,發現不合理用能的場所和原因,為節能改造提供基礎和依據。
3.節能潛力的挖掘
挖掘節能潛力包括管理節能和技術節能兩個方面,其中,管理節能主要指行為節能,而技術節能則可以大幅度提高設備或者工藝流程的能效,降低產品單耗。
能源審計是分析和發現節能潛力的主要手段,通過定期或者專項能源審計,并與國內外同行中的標桿企業進行單位產品能耗(單耗)的對標(對比分項指標),可以發現問題,為制定節能技術措施與方案、編制節能規劃提供依據。
此外,追蹤先進的工藝和裝備,淘汰技術壽命超標的設備和工藝、引進相關領域的新技術和新裝備,實現工藝過程的節能改造也是企業節能的通行做法。
4.工業節電舉例
電是工業消耗的主要能源品種,節約用電是首要任務。
首先是電源節能??降低線損:如提高功率因數(合理選擇電氣設備容量、裝設并聯補償電容器);降低變壓器損(使用高效變壓器、提高負荷率、平衡三相負荷)。
其次是動力節能??降低輸送能耗:如電動機的選擇(選擇容量、種類、調速方式等);泵與風機的選擇(選擇種類、優化工作點);流體輸送系統的節能改造(減少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等)。
再次是照明節能??降低照明能耗:使用高效電光源(推薦使用細管或緊湊型熒光燈及電子鎮流器等);改善照明控制方式(分區控制、延時控制、聲控燈等)。
當然,除了上述具有共性的節電措施外,結合工藝過程優化的節電改造具有更大的節能潛力。
四、能源計量的基本要求和規范
能源計量的對象是一次能源(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沒有經過加工轉換的各種能源和資源)、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經過加工轉換以后得到的能源產品)和載能工質。
能源計量器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量大面廣,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在工業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二是專業性強,涉及熱工量、力學量、電學量、光學量、化學量等諸多學科;三是作用獨特。能源計量是節能管理的基礎,在節能監測、能源統計、能源審計、能源利用狀況分析中,使用準確的測量數據可以保證能源統計的真實性、能源結算的公正性和能源消耗定額的科學性。
能源計量是節能管理的基礎,因此,完整、規范、準確是計量的核心;能源計量既是專業問題,也是一個涉及法律法規的問題。
為了發揮能源計量在節能管理中的作用,我國頒布了一系列能源計量監督管理的法律和法規,包括《計量法》、《節約能源法》以及GB17167-2006《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檢定管理辦法》等行政法規和有關的部門規章。
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能源計量采取分級計量管理,其中:用能單位(獨立法人單位,俗稱一級)應加裝能源計量器具(GB17167-2006之4.3.3);次級用能單位(用能單位下屬的能源核算單位,俗稱二級)用能量大于表1的,應加裝能源計量器具(GB17167-2006之4.3.3);主要用能設備(俗稱三級)單臺設備耗能量大于表2的設備應加裝能源計量器具(GB17167-2006之4.3.4)。
<CTSM> 表1 主要次級用能單位能源消耗量(或功率)限定值
注:1.表中a是法定計量單位中“年”的符號;2.m3代表在標準狀態下,表2同;3.2926GJ相當于100t標準煤。其他能源應按等價熱值折算,表2類推。</CTSM>
<CTSM> 表2 主要用能單位能源消耗量(或功率)限定值
注:1.對于可單獨進行能源計量考核的用能單元(裝置、系統、工序、工段等):如果用能單元已配備了能源計量器具,用能單元中的主要用能設備可以不再單獨配備能源計量器具;2.對于集中管理同類用能設備的用能單元(鍋爐房、泵房等),如果用能單元已配備了能源計量器具,用能單元中的主要用能設備可以不再單獨配備能源計量器具。</CTSM>
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企業的能源計量器具有配備率的要求。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的原則是:滿足按能種分類的計量要求;滿足實現分級分項考核的要求;滿足自檢自查的要求。要求企業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滿足表3的要求(GB17167-2006之4.3.8)。
<CTSM> 表3 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的要求
注:1.進出用能單位的季節性供暖用蒸汽(熱水)可采用非直接計量載能工質流量的其他計量結算方式;2.進出主要次級用能單位的季節性供暖用蒸汽(熱水)可以不配備能源計量器具;3.在主要用能設備上作為輔助能源使用的電力和蒸汽、水等載能工質,其耗能量很小,可以不配備能源計量器具。</CTSM>
此外,對企業能源計量器具實行強制檢定、定期檢定制度,檢定不合格、超期未檢的不得使用。
五、能源計量與節能管理
完善的能源計量不僅是法律法規的強制要求,還可以強化企業生產經營核算,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可以強化企業節能管理,節約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國內外的先進經驗表明:能源計量和節能管理可以為企業贏得效益。
但同時,能源計量也會增加成本,主要表現在:配置計量儀器和設備、配置維護、管理及運行人員;定期檢驗和技術監督,保證計量儀器系統的有效性以及建立、健全企業能源計量管理體制和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
我國頒布的《節約能源法》和《計量法》等法律法規都對企業的能源計量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而且隨著世界范圍內能源價格的持續攀升,企業成本壓力日益加劇,也有加強企業能源計量工作的內生動力。但應當看到,由于節能與計量意識薄弱,宣傳培訓不足,企業能源計量專業隊伍建設遲緩等客觀因素,導致節能與計量工作在行業、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在:部分企業片面追求產量和產值,過度壓縮生產成本;忽視計量管理對生產經營的改善及其潛在經濟效益;忽視計量管理對產品質量的改善及其潛在經濟效益,因而,能源計量在這些企業的經營管理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為了更好地落實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建議開展以下工作:
1.加強計量基礎建設
特別是對于部分計量基礎比較薄弱的企業,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按照GB17167-2006的強制性要求,完善企業的計量設施。特別需要保證次級單位和重點設備計量器具配備率的達標配置和定期檢定工作。
建立、健全企業內部能源計量及能源管理的組織與網絡。
2.提高企業計量管理水平
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計量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相關制度,保障計量管理落到實處。
3.提高計量管理與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
企業應高度重視能源計量工作,為企業內部計量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提供業務素質和技能提升的機會,并創造高素質人才安心從事能源計量與能源管理工作的條件。
節能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節能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節能工作又是一項專業技術工作,需要能源計量、能源管理、工藝管理和節能技術的全面支持。其中,能源計量是節能工作的基礎,需要企業站在對法律負責、對社會負責、對歷史負責的高度,夯實企業的能源計量基礎。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4-07-25
2021-11-02
2021-08-06
2021-05-08
20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