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亟待建立社會科普體系 (2004-08-25)
發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科技日報
瀏覽:1428
“我國還沒形成一個科普社會體系,像美國,學校、大學、研究機構形成一個大的體系,學生可以到重點實驗室做實驗,能得到專家的支持,而我國缺乏這個體系保障?!笨破昭芯克芯繂T翟立原認為,要提高我國青少年的科技創新能力,還需要政府、社會共同整合科學教育資源。
美國學生TheodoreLabuza通過研究在不同濕度、溫度下小甜餅由脆到軟的轉變,提出了食品保鮮的新理念,引起了業界的關注。當得知他的研究是在大學實驗室完成的,引來國內許多孩子羨慕的目光。
“美國中小學生都有機會申請項目在實驗室進行研究?!泵绹韴F團長約蘭德?喬治說。據介紹,美國政府非常重視支持青少年的創新想法。像美國西屋人才選拔賽,就是專門針對美國學生的,由政府提供研究經費資助,到大學實驗室、國家實驗室做研究。從設立到現在已經有六十年了,當年的青少年獲獎者當中,已經有三到四人獲得諾貝爾獎。
“我們在培養機制、科研資助上與美國還是有很大差距,美國是整體水平很高,而我國只是個別水平不錯,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對于西部偏遠地區這個差距就更大了。”翟立原說。
來自西藏的學生旦增多吉興奮地說:“他們太棒了,真是大開眼界。”他的帶隊老師告訴記者孩子的感觸來自于科普投入的不平衡,西藏的孩子大多數不具備科普活動的條件,而科學研究的創意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平時接觸的環境和科普教師的水平。
此外,教育師資匱乏也令人堪憂。來自科普教育一線的廣東老師楊計明說,我國目前根本沒有科普教師這個職稱,多是兼職教師?!皩B毥處熖伲瑢茖W前沿不了解,難以指導學生做深入研究?!北本┌酥形锢韺嶒炇医處熤芄饦s說。
“增強青少年科學興趣,需要提供一個環境,讓所有的孩子有發展創新的機會?!钡粤⒃f這需要政府、社會更多的關注和投入,建立一個完備的社會科普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