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項腦部探察新技術使測謊儀更加完善 (2004-08-23)
發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
瀏覽:1362
測謊學發展到今天,走過了一條不平坦的道路。但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應用,測謊技術的可信賴度正不斷提高。
數十年來,研究者們殫精竭慮地研究測謊技術,希望能創造出一種完美的測謊機器,使任何一個說謊者都無法避開它“火眼金睛”般的審察。但結果卻令人一再失望。這種挫折感直到最近才得以改變。轉折點就在于以采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測謊儀的出現。研究者們認為,不久之后這一研究成果即可應用于司法測謊中,至少可適用于某些特殊案例的司法實踐中。
早期測謊儀的缺憾
第一個測謊儀出現在1921年,也叫多種波動描記器(簡稱復寫器),是一種能同時記錄諸如呼吸頻率、脈搏、血壓和汗液分泌等生理變化的儀器。測謊人員詢問問題,嫌疑人回答,同時復寫器工作,然后根據儀器數據所顯示出的嫌疑人生理變化程度來判斷他是否說謊。
復寫器證據被許多司法權認可,最顯著的情形莫過于美國司法權對此類證據的認可。當然也有例外,如美國軍事法庭就不承認這類證據。
此外,曾被寄予厚望的“人聲分析測謊儀”其實也沒什么用。它的設計者們認為,人聲音中的顫動現象是撒謊的征兆,可據此進行測謊。但據華盛頓大學米切爾?薩默斯的研究,人聲分析只能顯示出一個人在承受多大程度上的壓力,不能用來判斷對象是否在說謊。
這兩種測謊儀之所以面臨山窮水盡的技術前景乃是因為它們依靠的僅僅是撒謊活動的二手跡象。在它們面前,一個好“演員”完全可以做到不露聲色、收放自如。不僅如此,某些講真話的人也有可能表現出這些跡象,被權力機構詢問所造成的壓力可能會讓他們有點不知所措。正因如此,目前的測謊研究正轉向腦研究,畢竟,人腦才是謊言的直接發源地。
三項腦部探察新技術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丹尼爾?蘭萊本博士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來研究實驗對象的說謊活動。蘭萊本發給每位實驗對象一個裝有一張撲克牌的信封,并要求他們在接下來的實驗中報出與個人所握撲克牌真實數字不相同的一個數字。然后,研究員用核磁共振掃描觀察實驗對象腦部血流在實驗中的變化。結果發現,當實驗對象說謊瞞報撲克牌數字時,他們大腦中的前帶狀腦回和左前額腦皮層的血流量會增加。
蘭萊本解釋說,大腦前帶狀腦回的功能與抑制反應有關,其作用主要是集中注意力和糾正錯誤。說謊行為需要抑制大腦對“錯誤信息”(即事實)的反應,所以會出現大腦這一區域血流量增加的現象。
同樣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布里頓?錢斯則嘗試用一種名為“認知傳感器”的技術來研究撒謊過程中的腦活動規律。在錢斯博士的實驗中,實驗對象頭上戴著一個紅外線發射器,從該發射器發出的紅外線能穿越頭骨進入他們的腦部。一部分紅外線被反射回來,從反射模式中研究人員可以了解造成相應區域的腦組織活動情況,尤其是該區域腦組織血液流動的變化情況。
錢斯博士指出,不同的情緒干擾會造成不同類型的反射模式。當一個人撒謊時,他腦部所反射的紅外線要多于他說真話時腦部反射的紅外線,并且反射區域也比他說真話時的反射區域要大。
勞倫斯?法韋爾開創了第三種腦部探察測謊技術,他也是西雅圖“腦部紋路識別實驗室”的開創者。這種新技術以腦電圖掃描技術(EEG)為基礎,并已走出實驗室應用于司法審查中。法韋爾把這種技術命名為“與全方位腦電圖掃描反應相關聯的記憶和編碼術”(MERMER),并聲稱,該技術在確定某些陳述的可信性上可達到99.9%的精確度。
MERMER技術的操作流程如下:把一臺標準的EEG機器聯接在被測者身上,詢問他一些特殊細節,例如一個犯罪場景的特殊細節。如果掃描結果顯示被測者腦電波中缺乏一種名為P300的腦電波,這就意味著他不熟悉被問及的場景細節,也就是說,他對此問題的任何否認都是真實表達。
這一技術已經在兩次司法審查中得以應用??其中一次支持了有罪判決的達成,在另一次審判中,正是使用了該技術才沒讓無辜的嫌疑人受到不白之冤。不久,該技術將被第三次應用于司法審判中。謀殺犯吉米?雷請求使用MERMER技術來卸去對他的謀殺定罪。雷被指控在1991年謀殺了他的前任女朋友梅洛迪?沃爾茨并殺死了他與沃爾茨生下的11個月大的女嬰杰茜卡。根據MERMER技術所進行的檢測,這個“惡魔”的大腦中沒有對謀殺場景中重要事實的回憶,這些事實包括受害者的尸體是被放置在哪個房間之類的細節。
盡管還稱不上完美,但這三種新技術取代陳舊的復寫器測謊技術的日子已為時不遠。畢竟,真的假不了,問題只在于如何去發現真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