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大教授一發明解決古建筑尺寸換算難題 (2004-07-13)
發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科學
瀏覽:1980
我國現存的古建筑有不少是木結構,自修建以來,除遭受地震、洪澇等災害外,更受雷火、兵火及其他人為破壞,大都經歷數次重建或維修。由于古代建筑大多沒有完整、詳盡的圖紙,僅憑工匠師傅的傳統經驗與記憶或根據遺留實物進行施工,這樣勢必與標準數值有較大誤差,維修的次數越多,所產生的誤差就有可能越大。更重要的是,每個朝代的計量都不盡相同,換算之間產生的誤差會給文物保護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如今,揚州大學建筑工程學院于習法副教授發明的一種“考古尺”,很好地解決了各個朝代間建筑的尺寸換算難題,并剛剛獲得了國家專利證書。
“由于古尺的消失和淘汰,現在的古建筑設計均是根據古制各構件應有的尺度把它轉換為公制單位,不但繁瑣、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出錯,施工時,工匠不易發覺、糾正。另外,經過單位轉換后,古制所特有的規律已不明顯,既不便記憶,亦不便被工匠所掌握,不利于培養高質量的古建筑設計和施工人才?!庇诹暦ㄔ诓稍L中對記者說。據介紹,于習法曾參與揚州文峰塔與白塔抗震試驗中的測繪工作,并與揚州古建公司施工人員時有接觸,深切感受到古尺轉換成現代公制的繁瑣。因此,他將傳統的古制規范融于普通的工具之中,精心設計了古建三角尺和古尺轉換器,以“考古尺”總稱申報了國家專利。
記者看到的古建三角尺,以普通的三角尺為載體,將宋之“材分”制、清之“斗口”制的各種等級,依尺子的自身形狀有規律地布置其間;而古尺轉換器,將唐、宋、元、明、清以來各代之古尺與現代的公制尺列于一尺之中,通過滑動游標即可實現各種度量衡之間的相互轉換,的確是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