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甘寧邊區在抗日戰爭時期是全國抗戰中心和抗日根據地的總后方。1946年以后,黨中央、毛主席在邊區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并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邊區發動的重點進攻,推動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邊區面積9.8萬平方公里,轄32個縣(市),人口150萬。邊區的度量衡工作,從1937年到1949年,長達13年戰爭和封鎖的環境中,在邊區政府領導下,形成了章法趨向一致,量值日漸劃一的大好局面,為邊區革命、生產作出了顯著貢獻。
邊區的度量衡制和設施
1942年4月,邊區政府建設廳制定了《關于統一陜甘寧邊區度量衡管理辦法》,對度量衡單位制、標準器及單位量值作出明確規定。長度基本單位為尺,以正裁尺為標準尺,尺長35厘米,單位序列:厘、分、寸、尺、丈,均為十進位,一市畝等于6000平方市尺,1市里等于1500市尺;容量的基本單位為升,單位序列:合、升、斗、石、均為10進位;衡重基本單位為斤,單位序列:分、錢、兩,10進位,16兩1斤。
《管理辦法》明確,邊區政府建設廳負責全區度量衡行政領導工作,具體由所屬邊貿局管理度量衡行政工作,同時延伸到由各分局、各縣政府的四科主管度量衡工作。各地商會,糧食、棉花、鹽業公司,糧食站、庫負責管好本地、本單位度量衡工作,形成管理體系。
邊區政府公示度量衡標準器式樣,標準尺為“公平尺”(正裁尺),楠木精制,長35厘米,寬2厘米,厚0.5厘米,尺正面有分寸刻線。經延安市人民政府檢定合格,在尺背面兩端烙火印“公平”兩字。容量器標準為“倉庫斗”(包括倉用升、合)。以1斗小米或小麥容重30市斤折算,標準斗的容量合18750毫升。標準斗實物為“沙家店糧站木斗”,標準合為延安市糧食局的木合。衡重標準為市用制桿秤。1斤16兩,1斤重合500克。標準秤為邊區木桿秤。
1949年2月到1950年元月,邊區度量衡行政工作改由工商廳主管,在工商廳三科下設“度政股”,負責策劃指導邊區政府所轄地區度政事宜,并推行“市用制”。1市尺合33.3厘米,1市升合1000毫升,1市斤合500克。并相應規定了舊制與市用制的折算比率。
服務戰爭,推動生產,促進各項事業發展
邊區軍需物資供應極度匱乏,老百姓把“吃的一斤半,穿的二尺半,扛的七斤半”,形容人民子弟兵的艱苦條件。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計量與后勤供應的密切關系。
斗、秤等計量器具是邊區軍民計產計征、口糧分配、儲藏轉運、產銷交易中不可缺少的手段。邊區150萬老百姓,在生活艱苦的條件下,每年要拿出20萬石公糧,供養10多萬軍隊和公職人員吃用,政府要保障軍隊糧草充足,又不能讓老百姓餓肚子,糧食征管、分配成了關系全局的大事。政府歷來強調糧食部門的斗秤必須保證準確和公正。邊區公糧以個人占有量確定計征率,1938年《征收救國公糧》規定,每人全年所收各種糧食不滿350斤免征,351斤起,以150斤為一檔,每增加一檔,計征率增加1%。1942年《征收救國糧決定》規定,各縣征收救國糧的起征額為每口以細糧5斗計,起征率為5%,每增加1斗,計征率累進1%,遞增至3石,不再累進。此外,政府還規定了粗細糧折算標準,各類人員的糧食定量供給標準。在整個征收和供給過程中,需要大量量制統一、量值準確的計量器具,進行頻繁的計量活動。
在棉花產銷、紡紗織布生產供給中,尺度和稱重計量也起著重要作用。40年代初,為克服軍隊缺衣少被的困難,在棉田面積不斷擴大(由1942年的9.4萬畝激增至1943年的15萬多畝)、收購量隨之上升的情況下,杜絕、制止棉花收購中缺斤少秤就成了維護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1943年9月,邊區政府發布《統一收購土棉實施辦法》要求:“棉花收進發出均以16兩秤為標準,不得有大秤進、小秤出以及耍秤等舞弊行為”。當時邊區響應毛主席號召,開展大生產運動,掀起“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生產自救熱潮。王震司令員在一次軍分區家屬代表大會上講:“你們回去幾萬輛紡車轉動起來,棉花變成紗,紗又織成布,軍隊也就自給了”。并講了多紡紗,多紡優質紗的獎勵辦法:紡一斤棉(每兩棉紗長1300尺以上)獎小米9升。紡滿10斤棉花的特等紗、頭等紗,一、二、三、四等紗,分別獎小米2斗、1斗6升,1斗4升,、1斗2升、1斗、8升。今天重讀這段歷史,可以想象當時邊區軍民中頻繁使用尺升斗秤的景象。
食鹽是邊區對外貿易的重要物資。1943年7月,中共中央西北局針對食鹽產銷中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發出《關于改進食鹽統銷的指示》,要求各鹽業統銷機構采用統一度量衡制,嚴禁大秤入、小秤出,挖兩碗,抬一抬(秤)等現象繼續發生。
邊區文教、衛生事業單位,因陋就簡配備急需計量器具。延安抗大師生自制木尺、三角直尺等教具,延安中央黨校自己設計,用石板制作了一臺石日規,在石板上鏨刻半圓弧線,弧線上刻12道時辰線,每個時辰區內刻10道等分線,圓中心插根木竿,木竿的日影移動計時,以此作為統一全校作息時間的標準。醫療衛生單位使用的天平、血壓計、戥秤、磅秤等,由于當時物質條件限制,都是使用各種量制的計量器具。
抓監督管理 推動度量衡劃一
邊區原來的計量基礎條件很差,又長期處于戰爭環境,計量單位制極不統一。廣大農村沿用舊雜制計量器具。如同為木斗,有的地方定18桶,也有26桶、36桶、48桶為1斗的。秤有16兩1斤的,也有24兩,13兩6錢為1斤的,尺子也長短不一。邊區工業、文教、醫療等公用事業單位,市制、英制、米制并用。邊區政府三令五申,公布劃一度量衡的規定、條例和方案。制發新制尺斗秤單位與舊(雜)制的換算表,公示尺斗秤的標準器式樣等。特別是要求在糧食、鹽業、棉花產銷等環節中,嚴格使用統一的度量衡單位制。強調各系統、各單位內部要正確使用度量衡器,實行監督管理。制止利用度量衡器弄虛作假、克扣舞弊行為。如在對邊區鹽業、棉花公司、糧站、倉庫的檢查中,發現有人在食鹽、土棉購銷中,采取大秤進小秤出的手法,引起群眾不滿。有的糧站采用大斗收小斗出的手法;有的倉庫人員在出糧時用斗底圍小的辦法,貪污公糧。這種情況一經發現,邊區黨組織和政府立即嚴肅處理并專門發文件予以糾正。與此同時,還注意培養度量衡人員,表彰先進。糧食系統重視做好“過斗員”的選拔和管理,開展勞動競賽和傳幫帶工作。金盆灣糧站“過斗員”孫旺才,計量公正,吃苦肯干,成績優異,被評為1942年度邊區“模范過斗員”,先后24次受到表彰獎勵,對在邊區糧食系統中,樹立公正計量形象產生很好影響。
1949年初,隨著解放戰爭節節勝利,新區不斷擴大,邊區度量衡管理進入新階段。邊區工商廳制定出各專署度量衡器檢定機構組織規則、制造度量衡器具許可證執照條例、檢定費收支辦法、取締舊量制的度量衡器具辦法、檢定員訓練班、組織和訓練規則等規章,并就搜集、保護新解放區度量衡標準器及檢定器等發出通知。這些規章對建國初期度量衡行政管理工作的開展都有指導作用。
(作者為寶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離休干部)
公平尺 尺長34.9厘米
沙家店糧站木斗 容18750毫升
邊區木桿秤
邊區鹽業公司銅秤砣 重6500克
秤砣上文字為:“陜甘寧邊區鹽業公司”“一九四三年二月監制”。
延安中央黨校石日規刻盤示意圖
邊區醫院醫用架盤天平
邊區醫院醫用象牙桿戥秤
內容推薦
更多>2019-11-15
2019-11-05
2019-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