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農耕社會的計量主要是度量衡,即長度、容量和重量,為人民日常生活所必需。中國長期以來處于農耕社會,特別是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故事深入人心,人們對于計量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度量衡。其實度量衡作為計量的基礎內容在現代社會中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詮釋,掌握好“度量衡”是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和保證。
度:所謂誤差理論就是說對測量誤差的控制要在一定范圍之內。在哲學的質量互變理論中,度是界限,是一個重要概念,是物質由量變到質變的分界點,度是質和量的統一, 是事物保持其質和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圍。而符合心理誤差的評價體系是我們保證誠信的閾值。它可以將我們所把握對象的結果,限定在最佳范疇之內,有目標、有尺寸、有規矩地去做事。
可見,只有認識事物的“度”,才能準確地把握事物的質,才能提出指導實踐活動的正確準則,防止“過”或“不及”。通常所說的“掌握火候”、“物極必反”等,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現實中,許多人把握不好這個“度”。比如一些領導干部走上貪污腐敗的道路, 都是從生活細節開始,最后讓膨脹的私欲纏身;又比如少量的飲酒,是一件有益于身體健康的事,但過量的飲酒,反而成為一種危害。準確領悟“度”,僅有良好的愿望不行,也不單純是方法問題,一個人的心性、品行與胸襟更為重要。善“度”者,必定重視自身品德修養,努力增強自己的是非觀念和自我操縱能力。通過自我修煉更好地把握方向、把握住原則、把握分寸、把握細節。
社會經濟發展同樣也要把握好“度”,過熱會通貨膨脹,過冷會通貨緊縮,甚至經濟停滯、倒退,國家宏觀調控正是要把經濟發展的快車維持在高速穩定運行的范圍內。科學發展就是要又好又快地發展,這個好就是要把握好度, 在經濟社會、生態保護、資源利用等方面都要把握好度,實現可持續發展。
量:量是評價一切事物的客觀標準之一,沒有比較就無法評價優劣好壞,要比較就必須有量的評價標準和合適的測量方式得到量的數值。世間萬物莫不以量相比較,定性定量是分析事物的不同方法,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應該是統一的,相互補充的;從研究的邏輯過程看,定量分析比較接近于假說演繹方法的研究,既保留重視觀察實驗、收集經驗資料的特點,又保留重視邏輯思維演繹推理的特點,應用假說使得觀察實驗方法和數學演繹形式結合起來。因此,定量分析往往比較強調實物的客觀性及可觀察性,強調現象之間與各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因果聯系,同時要求研究者在研究中努力做到客觀性和倫理中立。
做好定量分析,選擇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又好又快發展的“ 快” 才能有明確的評價指標,GDP、CPI、固定資產投資額、居民可支配收入等評價指標無不是要一個定量分析,給決策者提供參考以作出最有利的發展決策,保證經濟發展的良性運行。
量還有一個意思是器量、肚量。凡成大事者無不是虛懷若谷、胸襟坦蕩之人, 雞鳴狗盜之輩必不能成大事。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傳承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兼容并蓄, 對外來文化采取吸收包容的態度。閉關鎖國沒有出路,只有改革開放才是正道。所謂科學發展也就是開放式發展, 對創新發展支持鼓勵, 才能有持續發展的動力。
衡:即天平,利用杠桿原理保持兩端的平衡以稱量物品。平衡體現在社會中是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體現,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科學發展的基礎是公平正義,誠信為王。個人誠信、社會誠信、政府誠信是整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保障。只有在平衡的狀態下才能保證經濟、社會高速發展。
“度” 就是要求個人行事要在法律限度內行事,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慎獨、慎微。社會發展有度,注重發展質量,不冒進、不畏縮,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傲俊本褪且⒅亓康目己?,建立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保證發展速度;同時無論是個人、政府、社會都要有肚量,有包容力的社會才是有活力的,才是具有創新能力的社會,才能實現持續發展?!昂狻本褪且胶獍l展,平衡各方利益,平衡人與自然,才能化解各方矛盾, 維護好穩定的大局,實現科學發展。掌握好計量工作的這三大基礎, 深刻領會其文化內涵,也正是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和保證。
鏈接:
見微知著論計量
古代度量衡單位趣談
變與不變——談量天尺
秦朝的度量衡法制
從對“量”的認識到“測量”
度量衡故事:廉頗一餐吃1斗米、10斤肉
精美的度量衡標準器——新莽銅嘉量
度量衡故事:古人力氣有多大!
新中國頒布的第一批計量檢定規程
國家計量檢定規程的變遷
度量衡的經典著作《漢書·律歷志》
丈量世界的人體之尺
淺說古代計時文化
本文刊發于《中國計量》雜志2015年第1期
作者:安徽省蚌埠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王亦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