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熱的2017年7月,筆者受單位委派前往氣候怡人的北方參加計量機構綜合管理能力提升培訓。和以往的技術能力培訓不同的是,這次的培訓站在了更高的層次去思考計量工作,如何書寫文章,如何開展計量文化建設,如何全方位提升計量綜合管理工作能力,以及對計量文化建設必要性的認識。這次培訓,主辦方請來了王步步、李瑞昌和史子偉三位在技術監督系統炙手可熱的“大咖”給我們授課,內容豐富、生動精彩,令人受益良多。
培訓結束后,我認真回顧了教材和上課的精彩內容,對整個培訓做了以下歸納總結。
一、計量工作任重而道遠
計量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從“沒有測量,就沒有科學”“科學要發展,計量須先行”等名人名言中可見一斑。計量工作可以分為科學計量、應用計量和法制計量。由于我國在這三個方面都存在短板,所謂“術業有專攻”,因此需要進行有效的分工,明確攻克方向,彌補缺陷,補好短板。對于省級以下的計量機構,技術能級偏低,專研能力缺乏,因此可以定位于法制計量,履行職責,全面服務社會。王老師提出,當前法制計量存在三個不足:觀念陳舊、小富即安和亂作為。如何補短板?這就提出了新的命題。首先,應該從大局出發,法定計量機構是政府進行計量監督的技術保障,機構技術能力是基本要求,其發展必須與時俱進,適應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例如現階段,國家大力提倡環保節能,那就應該積極配合國家政策,為行政監督提供有力的技術保證,能源計量器具審查、過度包裝計量檢驗等內容都賦予了法定計量機構新的工作內容。破舊創新,敢于犯“錯誤”,計量才有發展,有發展才有作為,有作為才會有地位。這里說的“錯誤”,引用李瑞昌老師當年當選市長時的即興講話就是:為了改革和發展,就要開拓創新,那就必須對現行規定進行突破,突破就是違反,違反就是“錯誤”。其次,計量發展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在技術監督部門垂管期間,數據顯示計量方面的投入占比極小,全系統的財政投入中,計量僅占1.5%左右;設備投入中,全系統增長了10倍,而計量僅增長了2.5倍。因此,計量已經跟不上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腳步。就本單位設備來說,確實設備陳舊、技術含量低,必須增加資金投入以更新換代,提升技術能級。再次,加強計量工作履職能力,敢擔當,有作為?,F階段,隨著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進行,計量工作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2017年4月1日起強制檢定費用停止征收以后,各地出現了不同的情況,對計量標準進行封存、主動使計量標準證書過期、暫停部分強制檢定項目等,都有瀆職的嫌疑,是不履職、無擔當的表現。盡心履職、服務社會是機構存在的基本前提,我們要加強履職能力,進一步拓展技術保障范圍,與時俱進,敢于面對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變化,敢于承擔履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責任。當然,不能亂作為,計量工作需按照計量法律法規體系進行,就算從基本的檢定工作來說,也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檢定系統表和檢定規程進行,不能隨意刪減和增加檢定項目,確實由于各種原因需要改動的,也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程序進行,不得違規。
二、計量文化宣傳刻不容緩
度量衡統一始于秦始皇,傳承至今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都非常重視計量,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計量的法律體系得到有效建立,計量監督管理體制得到進一步完善。但是,計量在普通民眾心里的知曉和重視程度卻極其缺失,計量是什么?計量技術機構的職責是什么?計量的發展歷史是怎么樣的?大家對此知之甚少。這幾年,各地紛紛進行計量文化建設,計量博物館、計量文化展廳、計量科普教育基地逐步建立,這讓公眾有了了解計量歷史、計量文化的機會,讓孩子們從小能接受計量科普教育,這是好事。通過聆聽史子偉老師對計量文化建設的講課和參觀黑龍江省計量博物館,讓我對計量歷史、發展和現階段的狀況有了更深、更直觀的了解。當然還有很多沒有能力建立展廳的地方,也在通過其他方式進行宣傳,例如印制各種宣傳手冊、舉辦計量公益活動等。計量關系國計民生,涉及方方面面。生活離不開計量,科技離不開計量,發展離不開計量。有了計量發展需要的大環境,計量工作才能快速發展,才能為我國科技發展、國防建設做好基礎性的服務,為建設強大祖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三、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這次的培訓,既有名師指點,更有同行間的相互交流,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平臺的作用在于縮短了各地同行間的距離,能隨時隨地進行溝通和交流,相互借鑒優勢,為自己補短板提供參考和靈感。在此期間,我和一些省市計量院所的同行們交流計量工作,從計量標準到開展項目,從業務收入到績效工資,從計量體制到發展趨勢,多方面的交流使我受益匪淺。交流中,讓我體會到了差別:財政投入有差別、業務收入有差別、技術人員收入有差別、各地體制觀念有差別、計量文化建設和宣傳工作力度有差別。這些差別,形成了各地計量工作的特色。我結合本單位,試著進行了分析,找到自己的短板:第一,和同級計量所相比,技術能力不足,開展項目較少,履職能力差。截至目前,我所已建23套計量標準,在同行業中處于中下游位置,還需進一步拓展,加大標準建立和項目建設。第二,計量文化建設剛起步,落后于其他同行,宣傳力度較小。很多同級別計量所開始建設或已建成計量文化展廳,甚至成功建立了計量科普教育基地,而我們才剛起步。宣傳力度近幾年雖有加大,但還是缺少全面、系統的組織和實施,民眾不了解計量,不理解計量的狀況還沒有改變。第三,觀念意識還需進一步提升,必須改變現有“不做不錯,多做多錯”的想法。我們是法定計量機構,我們的存在就是要確保區域內單位制的統一和量值的準確可靠,要盡心履行職責并敢于承擔責任,如果連這點技術能力和保障功能都喪失了,那還怎么履職?怎么為行政監管做技術支撐?那機構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感謝《中國計量》雜志社組織的這次計量機構綜合管理能力提升的培訓。培訓不僅提升了學員們的管理能力,拓寬了知識視野,同時也為大家搭建了交流平臺,結識了各地同行。在今后的工作中,利于自身建設,利于共同發展,收獲頗豐。
內容推薦
更多>2020-10-09
201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