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風雨見彩虹——30年計量工作的點滴體會
□安徽省鳳陽縣質量技術監督局 袁其寬
作為一名基層計量工作者,既沒有高深的理論基礎,又沒有顯赫的工作業績,只不過就像一臺機器上千萬只螺絲釘中的一顆,在崗位上行使它應盡的職責罷了,然而,在年近退休之際,回顧如白駒過隙般的30余年計量生涯,卻也自有一番感悟和體會。
1976年安徽省鳳陽縣恢復計量部門建制,成立了鳳陽縣標準計量管理所,隸屬縣科技局。1976年9月,作為“老三屆”的一員,我有幸成為一名計量新兵。老所長告訴我,我們有“十大計量”,輪船下海、衛星上天都離不開計量……然而,當時我們所面對的現實卻是,借用縣科技局的一間20平方米的辦公室,半間作我的寢室,半間作辦公室。唯一能開展的工作就是板車拉砝碼進行衡器檢定。我們的足跡遍布全縣28個鄉鎮,辛勤的汗水無數次濕透衣衫,然而,我們為全縣量值統一而付出的勞動,卻沒有換來世人的尊重,一些同志戲稱我們是“秤砣局”、一些人以鄙夷的眼光看待我們……遠景的輝煌和現實的寒酸相差十萬八千里,一些大學生感覺無用武之地,紛紛調走。不知為什么,我對計量工作卻情有獨鐘,我總感到計量工作既古老、又年輕,既神秘、又現實,既令人彷徨、又令人神往。我總覺得計量的春天一定會到來。1979年9月,時任國家經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同志在我國第一個質量月活動中的講話,給計量工作者帶來了春天的氣息。我當時正在上海學習注射器檢定,上海市計量局竺珊玉同志向我推薦了朱镕基的講話,我全文抄錄下來,又一口氣讀了幾遍,更增強了干計量工作的決心。此后,我先后干了農化計量、衡器檢定、注射器檢定、壓力計量和標準、計量管理等工作。
1978年,鳳陽縣標準計量所升格為標準計量管理局。那時,也許是年輕,對什么都好奇、對什么都想搞明白。在衡器檢定中,我帶著工作中經常遇到的靈敏度不夠等問題向老同志學習、向書本學習;在玻璃注射器檢定中,不但學習注射器國家標準和檢定規程,而且學習了《玻璃工藝學》、《窯爐學》等基礎理論,還多次到上海、常州等地計量部門和注射器廠學習。1979年在天津召開的《玻璃注射器》國家標準和《玻璃注射器》檢定規程審定會上,我提出的一些合理建議,得到了國家計量局李洪嶺工程師、上海市計量局竺珊玉等同志的贊同,被會議采納。會后,在駐廠檢定中,為幫助縣注射器廠加強質量管理,我編寫了約3萬字的《玻璃注射器各工序工藝質量標準》,在工藝過程中嚴格執行,大大提高了注射器的質量,并徹底扭轉了廠方認為我們計量部門是外行,是搞“管、卡、壓”的看法。在壓力計量中,我在認真干好檢定工作的同時,系統學習了《壓力計量基礎知識》、《誤差理論》等專業知識,記得當時師傅要求檢定時,標準表與被檢表的表面要在同一平面,我感覺這樣會增加視覺誤差,我便把兩塊表面調成約150°夾角,工作起來感覺很好,并在《中國計量》雜志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了師傅的肯定。多年來,我先后在《計量報》、《中國質量技術監督》、《中國標準化》、《中國技術監督報》、《政府法制建設》、《中國計量》等20多種刊物上,就衡器檢定、注射器檢定、壓力計量、計量管理、計量法制和標準化等方面發表了100余篇文章,對工作進行了研究、探討。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想,在實踐中學習理論,在學習理論中實踐,是學習和思考的最佳形式,是理論和實踐的最佳結合,而靈感的產生往往就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一剎那,往往就在學習與思考相碰撞的一瞬間。多年來,我干一行,愛一行;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都在實踐中學習理論,在學習理論中深入實踐,對每項工作都有所研究、有所發現、有所改進、有所提高,我想這也許就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吧。
當然,這些年來,雖然在實踐中學習了一些理論,也圓了大學夢,但是,仍為自己沒有對口的專業學歷,從事的工作又是簡單的重復勞動而悲觀過。現在回過頭來看,我感覺有對口的專業學歷固然好,但是,沒有專業學歷,只要有一顆火熱的事業心,愛崗敬業,工作中能聯系實際學習理論,再用理論指導實踐,同樣能把工作干好。如果我們每一位計量工作者,在各自的層面上、各個崗位上,都把自己的工作干好了,能對工作有所發現、有所提高、有所創新,計量工作就能又好又快地發展。有專業學歷和較深理論基礎的同志,把理論和工作實踐緊密結合并且持之以恒,定會做出驕人的業績。在這里我特別想說的是,在基層計量戰線上,像我一樣沒有專業學歷或理論基礎不高的同志,應克服自卑的觀念、無所作為的觀念,結合本職工作學習專業理論,長期堅持、鍥而不舍,就一定會對工作有所改進、有所提高。朱振超、孔祥瑞等同志在平凡的崗位作出不平凡的貢獻就是明證;美國著名質量管理專家克勞斯比也不具備理論或者工程學科的學歷與專業背景,但是,他在長期的質量管理實踐中形成的“零缺陷”質量管理理念,在與主流質量觀念的挑戰中,受到全世界質量界的肯定、重視和普遍應用……
30年來,鳳陽質監人勤奮學習、努力實踐、善于思考、勇于創新。經過30年艱苦奮斗,終于結束了“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生活,建成了約3000平方米的辦公樓;當年單一的衡器檢定已發展為長、熱、力、電計量的幾十項業務;由一輛板車起家,發展到5輛機動車,可以在30分鐘內同時到達轄區內若干個服務單位或勘驗現場;2007年,占地約10000平方米的安徽省非金屬礦檢測中心已經省質監局批準立項,2008年6月已完成土地無償劃撥工作,2009年有望建成使用……鳳陽質監局已經成為鳳陽經濟建設須臾離不開的、令人刮目相看的部門。當年,老所長描述的、令我神往的理想境界已經或正在實現。質監事業終于歷經風雨見彩虹,迎來了朝陽滿天的時代。
在這里,愿與年輕朋友共勉——有志者事竟成!
內容推薦
更多>2020-10-09
201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