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冬,全民大煉鋼鐵已經搞得轟轟烈烈,為了配合這一運動,國家計量局組織了幾個工作組,由處級干部帶隊分赴各大行政區,任務是計量為生產服務、為大煉鋼鐵服務。我參加了由力學處處長馬林負責的華東工作組,這個組的成員包括兩位實驗室主任:力學處的蔣小龍,電學處的劉湘源。其他成員是:長度處的毛仁昌、徐品文、老賀、周蓓倩;熱工處是我和潘新華(搞中溫計量);力學處有蘇彥勛、費渭南、小宋。
華東組首選點在江蘇省,記得一天下午到達南京市后,當晚就去了省計量局,馬處長與省局負責人接洽商談,確定試點是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的一個小高爐群,任務是摸索計量如何為小高爐煉鐵服務,當時提出的口號是‘給小高爐帶上望遠鏡’。當時在全國、這種全民大煉鋼鐵的小高爐都沒有配備任何計量器具,生產全憑經驗。我們面對的小高爐自然也不例外,生產中常出故障,廢品率高,產品質量也差。開始的打算是想從計量角度通過觀察、測量生產設備和過程的有關參數摸索出一套能夠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率的方法。具體做法是高爐送風管道上安裝測量儀器。力學處在這方面已有準備,用玻璃材料制作畢托管,一個直管測靜壓,一個錘直彎管測動壓,與U形管配套組合成差壓流量計和風壓計,測量流經管道的風量、風壓。工作很緊張,日夜三班倒,仲冬的江南已比較冷,特別是到了夜里更甚,雖然守著高爐,但背后和腳下仍覺寒冷,真有:爐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之感。當時常見的故障是鐵水出口堵塞,出鐵時工人師傅要用鋼釬去通,既費力又花費時間,嚴重堵塞時鐵水出不來就要報廢。后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這種情況發生前可以通過風量、風壓反映出來。也就是說通過觀察風壓、風量變化可以預知事故的發生,對小高爐事故起到預警作用,事先采取措施。在我的記憶中,這個規律主要由毛仁昌同志發現、提出。為了證實其可靠性,又進行了較長時間的細致觀察和詳細記錄,不僅實時觀察而且要有每15分鐘記錄一次。那時可能正當年輕吧,值夜班時瞌睡多,真想瞇上一覺,哪怕依著高爐壁打個盹兒也好。但唯恐錯過異常情況的觀察,只能跺跺腳、走動走動,重新打起精神。那段時間關秀麗同志正在上海,據她介紹利用偏光片可以進行光輻射測溫。后來從她那里得到兩塊偏光片,并利用常州市計量所的光學高溫計檢定裝置進行了分度。這種測溫方法,由于測量原理不夠完善,刻度范圍窄,外界條件影響大,在特定條件下起到參考作用。
工作組取得一定經驗后,國家計量局在常州召開了計量為大煉鋼鐵服務現場會,在全國計量部門推廣。以后,這個組又轉去安徽省合肥市繼續做推廣工作,年底結束,工作組回京,我留下在安徽省計量部門組織的訓練班授課,于1959年初回京。
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的本來面貌逐漸顯現、還原,對歷史片段、歷史事件的評價更加客觀和公正。計量為大煉鋼鐵服務也應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去認識。全民大煉鋼鐵這一全國性的行動是在當時的總路線、大躍進的左傾錯誤思想指導下進行的。當時的口號是:“工業以鋼為綱”,所謂的“鋼鐵元帥升帳”,1958年的鋼產量要在前一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土洋并舉,小高爐、土高爐紛紛上馬,遍地開花。其結果是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荒廢了農業,而煉出的鋼鐵質量差,數量上實際也沒達到預期目標【1】,可以說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對此,當時就有懷疑或否定看法。常州會議期間,國家計量局熱工處彭(世欽)處長就曾要我了解一下有關小高爐的投入、產出情況。計量工作在為大煉鋼鐵、這一錯誤思想指導下的產物服務應當如何評價?是否可以這樣去認識:只要能起到減少損失的作用,就是正面效應,應予肯定。這篇回憶文章只是想回顧個人經歷的那段歷史事實,從中也可反映出計量人員在當時提出的“計量要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的品質和精神風貌。
注【1】:據網上資料介紹1958年鋼產量為1070萬噸(1957年為535萬噸),實際只完成800萬噸;有300萬噸土鋼、416萬噸土鐵不能用,估計總的損失200億元。
內容推薦
更多>2020-10-09
201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