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風雨,百年歷程,見證了中華民族歷史命運深刻改變的偉大轉折,鐫刻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堅定邁向復興的豐功偉績。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的國防計量事業也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參數量值傳遞到多專業技術綜合計量保證、從分散到統一的艱苦創業道路。
新中國成立不久,美國對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由于當時我國還沒有建立統一對長度計量基準和有效對量值傳遞系統,致使制造炮和炮彈工廠的量值不統一,導致發生無坐力炮膛炸和近炸等嚴重事故,在付出了血的代價后,有關領導和國防工業部門引起了高度重視,決定在我國創建國防計量工作。
1952年2月,主管國防工業的重工業部兵工局決定在第四研究所籌建一個精密機械加工車間和一個精密測量室,專門從事研究槍、炮口徑量規和槍彈、炮彈尺寸樣板的制造和測量工作,利用高精度校準樣板來統一各生產廠所生產軍工產品的量值。國防計量從此誕生。
1957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通訊兵部軍事電子科學研究院劃歸國防部五院,并成立了五院二分院,在二分院成立測試處,建立了無線電標準儀器室(即國防科工委第二計量測試研究中心的前身)。五院一分院,導彈試驗訓練基地和核試驗基地也建立了測試處,與尖端武器研制,試驗任務配套。當時,五院副院長錢學森主管計量工作。
20世紀60年代,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蘇聯專家的撤退,“三年困難時期”和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給中國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造成了巨大的困難和破壞。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和支持下,廣大國防計量工作者克服各種困難,奮力開拓,把國防計量工作不斷推向前進。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和破壞,國防計量出現了前進中的困難,國防計量的作用和地位受到了懷疑,對國防計量是否有必要存在有著不同的認識。在黨中央的支持下,召開軍民座談會,統一對國防計量的認識;召開兩次工作會議,促進國防工業計量的發展;召開北京座談會,加強國防尖端技術的計量工作;開展“五查”整頓工作,提高計量整體水平。最終,70年代這十年間,經過廣大國防計量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國防計量撥亂反正,統一了認識,在調整中不斷前進。
到了20世紀80年代,是改革開放春風吹遍祖國大地的年代。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十二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們黨的工作重心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作為四個現代化建設不可缺少的技術基礎,國防計量實現了集中統一管理,并在聯合和統一中實現了快速發展,為保證國防科研、試驗、生產、使用中的量值統一,確保武器裝備的技術性能,保證大型試驗的成功和提高技術經濟效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也是在這期間,航天工業部二院計量站(現航天二院二〇三所)被確定為國防科工委第二計量測試研究中心。
其中,1983年,國防科工委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國防計量工作會議。聶榮臻副主席專門給會議寫了賀信,他在信中強調指出:科技要發展,計量須先行??茖W技術發展到今天,可以說,沒有計量,寸步難行。國防計量更是重要。
20世紀90年代,是國防計量實現統一后得到快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年代。在黨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國防計量通過兩次國防計量工作會議和“八五”“九五”計劃,在計量機構建設、技術手段建設、計量法制建設、計量隊伍建設、規范計量活動以及加快與國際接軌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國防計量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發揮著重要的保證作用。
進入21世紀,國防計量在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更加規范管理。明確了地方國防科技工業管理部門、軍工集團公司、計量技術機構等各方計量工作職責和要求;明確了國防計量技術規范全過程閉環管理程序和要求;規范了國防計量標識的印制和使用,提升了國防計量的整體形象。
從20世紀50年代初創建起,我國國防計量事業經過6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如今已形成了較為完整、運行有效和持續改進的計量監督管理體系與計量技術保障體系,有力地促進了國防科技工業技術的進步,保證了軍工產品的質量與安全。
與國防計量事業共同成長的還有老一輩的計量人,其中航天二院203所原副總工程師、總計量師葉德培就是其中一位。
1955年,上海女八中的優秀畢業生葉德培,被保送至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兩年后,她離開俄院,進入清華大學學習雷達技術。這期間,葉德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在畢業前夕申請入伍,成為國防計量戰線的一員。葉德培剛入伍時,國防計量正處于初創時期。一次,某型號被發現整批彈不合格。經過她和同事們分析查找,查明問題的根源是衰減器的校準曲線有誤。通過這次事件,她真正意識到,計量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武器的性能。從此,她愛上了計量,在計量崗位上一干就是一輩子。
20世紀80年代初,葉德培擔任了203所無線電計量室的領導工作。在她的帶領下,全室大力拓展計量服務領域,積極引進先進設備,開展測試方法研究。在她的帶領下,室里氣氛好、人氣旺,成為一個很有凝聚力的集體,這種優良的工作氛圍一直延續至今。
90年代初,葉德培擔任了203所副總工程師、總計量師。她認為,203所應當在每個五年上一個臺階。在她的積極倡導與推動下,203所在毫米波計量測試技術、網絡化管理的建立方面迅速發展,同時更新了不少國防系統一流的測試設備,為203所最終成為國家認可實驗室打下了良好基礎。如今,所內計量工作面貌煥然一新,技術水平處于國防系統的領先地位。
葉德培雖長期在技術一線工作,但在理論上也建樹頗豐。這些年來,她擔任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名詞術語專業委員會委員,為此不懈努力了十幾年?!皽y量不確定度”是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建議用于評定測量結果的新概念,但國內一直未能很好的引入。葉德培經過數年的努力,先后將國際《測量不確定度表示導則》譯為中文,并寫成教材進行推廣。她本人也成為國內研究“測量不確定度”的知名專家。葉德培還多次參與了計量“國軍標”的制定工作,經常為計量人員講課。
“鑄國防科技之尺,量國民經濟之天”的“鑄尺量天”,便是計量人的初心與精神。葉德培等老一輩計量人始終恪守著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信念,用畢生精力報效祖國,開創了新中國國防計量事業,填補了國防軍工計量史上的多項空白,培養見證了一代代計量人從懵懂到功勛的成長,實現了新中國國防計量事業由起步到騰飛的跨越,開拓了新中國國防計量史從星火到燎原的偉大成就。
作為新時代國防計量人,我們理應接過老一輩計量人的旗幟,以“嚴而又嚴、慎而又慎、細而又細”的標準,在黨中央領導下,直面挑戰,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使國防計量事業更上一層樓。
內容推薦
更多>2020-10-09
2019-06-17